|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0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 第20-25页 | 
| 第一节 东昆北岩浆弧带 | 第21页 | 
| 第二节 东昆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 第21-23页 | 
| 第三节 阿尼玛卿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 第23-24页 | 
| 第四节 巴颜喀拉微地块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概念与分类 | 第25-40页 | 
| 第一节 史密斯地层学及其局限性 | 第25-27页 | 
| 第二节 非史密斯地层学建立的理论依据及其概念 | 第27-30页 | 
| 第三节 非史密斯地.层研究对象—混杂岩 | 第30-31页 | 
| 第四节 非史密斯地层基本构件—构造岩片(块) | 第31-33页 | 
| 第五节 非史密斯地层分类 | 第33-36页 | 
| 第六节 非史密斯地层若干问题讨论 | 第36-40页 | 
| 第四章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理论与方法 | 第40-51页 | 
| 第一节 非史密斯地层形成的理论依据 | 第40-44页 | 
| 第二节 非史密斯地层研究方法—构造岩片四维裂拼复原法 | 第44-51页 | 
| 第五章 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非史密斯地层类型系统划分 | 第51-58页 | 
| 第一节 划分及命名原则 | 第51页 | 
| 第二节 岩片系统划分及其特征 | 第51-58页 | 
| 第六章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物质组成与时态剖析实例 | 第58-96页 | 
| 第一节 前各纳各热尔超岩片 | 第58-65页 | 
| 第二节 可可沙—清水泉超岩片 | 第65-69页 | 
| 第三节 龙什更公坞超岩片 | 第69-73页 | 
| 第四节 塔妥—拉玛托洛胡超岩片 | 第73-79页 | 
| 第五节 布青山混杂岩带超岩片组合 | 第79-96页 | 
| 第七章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相态剖析实例 | 第96-119页 | 
| 第一节 前各纳各热尔超岩片 | 第96-99页 | 
| 第二节 可可沙—清水泉超岩片 | 第99-104页 | 
| 第三节 龙什更公坞超岩片 | 第104-106页 | 
| 第四节 塔妥—拉玛托洛胡超岩片 | 第106-110页 | 
| 第五节 布青山混杂岩带超岩片组合 | 第110-119页 | 
| 第八章 造山带非史密斯地层位态剖析实例 | 第119-128页 | 
| 第一节 古地磁及构造古地理剖析 | 第119-122页 | 
| 第二节 大地构造相剖析 | 第122-128页 | 
| 第九章 非史密斯地层形成历程兼论造山带演化 | 第128-134页 | 
| 第一节 东昆中—东昆南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 第128页 | 
| 第二节 布青山蛇绿构造混杂岩带 | 第128-134页 | 
| 主要结论 | 第134-136页 | 
| 致谢 | 第136-1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7-143页 |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第143-147页 | 
| 附:东昆仑造山带东段非史密斯地层实测剖面描述 | 第147-1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