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6页 |
导 言 | 第6-11页 |
第一章 三个范畴的规定 | 第11-24页 |
一、 经济体制 | 第11-17页 |
(一) 经济体制的含义 | 第11-14页 |
(二) 经济体制的分类 | 第14-16页 |
(三) 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 | 第16-17页 |
二、 主体 | 第17-21页 |
(一) 主体的界定 | 第17-18页 |
(二) 主体性与主体的价值性 | 第18-21页 |
三、 价值 | 第21-24页 |
(一) 价值的涵义 | 第21-22页 |
(二) 价值的本质与经济体制的价值 | 第22-24页 |
第二章 经济体制与主体的关系探析 | 第24-32页 |
一、 经济体制与主体的互为规定 | 第24-27页 |
(一) 主体设立并选择、规范经济体制的具体模式 | 第24-26页 |
(二) 经济体制为主体提供一定的生存发展空间 | 第26-27页 |
二、 经济体制与主体间互动的价值关系 | 第27-32页 |
(一) 经济体制作为价值客体对主体的价值实现的促进和阻碍 | 第28-30页 |
(二) 主体对经济体制的促进和阻碍作用 | 第30-32页 |
第三章 价值的剥示:体制成本与体制绩效的比较 | 第32-50页 |
一、 体制成本的比较 | 第32-37页 |
(一) 体制的建立成本比较 | 第32-34页 |
(二) 体制的运行成本比较 | 第34-36页 |
(三) 体制与其它制度的摩擦成本比较 | 第36-37页 |
二、 体制绩效的比较 | 第37-50页 |
(一) 对经济发展意义的比较 | 第37-43页 |
(二) 对政治发展意义的比较 | 第43-50页 |
第四章 价值的碰撞:主体的价值实现与发展之比较 | 第50-62页 |
一、 个体主体的价值实现之比较 | 第50-55页 |
(一) 社会价值与自我价值实现之比较 | 第50-53页 |
(二) 价值意识实现之比较 | 第53-55页 |
二、 个体主体的生存样式之比较 | 第55-60页 |
(一) 制度和信仰的计划人与实用理性的市场人 | 第55-57页 |
(二) 非理性的行为与经验式的实践 | 第57-58页 |
(三) 单向度的捆帮人生与多向度的独立存在 | 第58-60页 |
三、 主体性的实现与发展之比较 | 第60-62页 |
结束语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