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EC标准的风力发电机组声发射评估理论研究及其专用系统的实现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24页 |
·何谓风力发电 | 第10-12页 |
·原理 | 第10页 |
·现代风机 | 第10-11页 |
·风力发电场 | 第11-12页 |
·风力发电机的噪声简介 | 第12-15页 |
·按频域成分分类 | 第12-13页 |
·按噪声的来源分类 | 第13-14页 |
·关于次声的问题 | 第14-15页 |
·风机声学噪声评估的国内外发展现状 | 第15-19页 |
·风机噪声评估的现实意义 | 第15页 |
·IEC 61400-11 国际标准介绍 | 第15-16页 |
·具备评估资格的科研机构 | 第16-18页 |
·评估过程使用的仪器 | 第18-19页 |
·课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9-21页 |
·课题的来源与任务 | 第19-20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20-21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21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内容与创新 | 第21-24页 |
·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其内容 | 第21-22页 |
·本文工作的主要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风机声发射测量分析所用声学仪器 | 第24-36页 |
·引言 | 第24页 |
·声学传感器 | 第24-28页 |
·测量传声器概述 | 第24-25页 |
·经典的电容式传声器 | 第25-26页 |
·驻极体式电容传声器 | 第26-28页 |
·IEPE 前置放大器 | 第28页 |
·声学测量原理 | 第28-34页 |
·声学噪声的基本概念 | 第28-30页 |
·噪声测量仪器概述 | 第30-31页 |
·频率计权 | 第31-32页 |
·时间计权 | 第32页 |
·窄带谱分析 | 第32-33页 |
·倍频程分析 | 第33-34页 |
·频率计权与倍频程的数值算法 | 第34页 |
·小结 | 第34-36页 |
3 测量过程与数据分析方法的研究 | 第36-51页 |
·引言 | 第36页 |
·测量位置的计算 | 第36-39页 |
·声学测量位置 | 第36-38页 |
·风速、风向测量位置 | 第38-39页 |
·标准风速计算的研究 | 第39-43页 |
·由机组输出功率计算标准风速的方法 | 第39-41页 |
·输出功率超出额定值95%时的情况 | 第41-42页 |
·平均湍流强度的计算 | 第42-43页 |
·视在声功率级计算的研究 | 第43-46页 |
·整风速下A 计权声压级的计算 | 第43页 |
·整风速下视在声功率级的计算 | 第43-45页 |
·回归分析中不确定度的计算 | 第45-46页 |
·基于窄带谱与心理声学的音调判定算法解析 | 第46-50页 |
·窄带谱参数的确定 | 第46页 |
·音调与能听度的分析过程 | 第46-49页 |
·音调的不确定度 | 第49-50页 |
·小结 | 第50-51页 |
4 基于IFE 与阶比分析的音调判定方法研究 | 第51-79页 |
·引言 | 第51-52页 |
·阶比分析技术 | 第52-58页 |
·等角度采样与旋转机械的振动分析 | 第52-55页 |
·阶比概念的提出与阶比分析的意义 | 第55页 |
·等角度采样的实现与阶比跟踪技术 | 第55-58页 |
·瞬时频率提取 | 第58-63页 |
·瞬时频率的定义 | 第58-59页 |
·时频谱峰值与瞬时频率 | 第59-62页 |
·基于时频谱峰值的IFE | 第62-63页 |
·改进的音调与能听度判定方法 | 第63-78页 |
·一般意义上的阶比分析与改进方法的提出 | 第63-64页 |
·改进方法的计算流程及其关键技术 | 第64-68页 |
·基于代数解的鉴相时标改进算法 | 第68-73页 |
·分析实例及结论 | 第73-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5 基于虚拟仪器架构的风机声发射评估系统的设计 | 第79-88页 |
·引言 | 第79页 |
·系统的设计方案 | 第79-80页 |
·国外技术方案回顾 | 第79页 |
·新方案的论证 | 第79-80页 |
·系统的开发 | 第80-83页 |
·开发流程 | 第80-82页 |
·系统的组成 | 第82-83页 |
·系统的功能 | 第83-87页 |
·小结 | 第87-88页 |
6 风机声发射评估系统的现场实验 | 第88-96页 |
·引言 | 第88页 |
·实验过程与分析结果 | 第88-95页 |
·麦克风的安装 | 第88-89页 |
·测量系统的布置 | 第89-90页 |
·声功率分析 | 第90页 |
·1/3 倍频程分析 | 第90-93页 |
·音调与能听度 | 第93-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7 总结与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 第96-99页 |
·本文研究工作总结 | 第96-97页 |
·进一步工作的设想 | 第97-99页 |
致谢 | 第99-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04页 |
附录 | 第104-106页 |
附录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104页 |
附录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第104-10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