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正面碰撞及其薄壁构件吸能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 第9-10页 |
| ·课题的背景 | 第9-10页 |
| ·课题的意义 | 第10页 |
| ·课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课题的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课题的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汽车碰撞安全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试验研究 | 第12-13页 |
| ·计算机仿真研究 | 第13-14页 |
|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14-15页 |
| 第2章 基本理论及相关软件介绍 | 第15-30页 |
| ·汽车碰撞仿真中的有限元基本理论 | 第15-25页 |
| ·物体变形的描述 | 第15-17页 |
| ·汽车碰撞过程的非线性特征 | 第17页 |
| ·单元类型及其算法 | 第17-19页 |
| ·材料模型 | 第19-21页 |
| ·沙漏控制 | 第21页 |
| ·时间积分和步长控制 | 第21-23页 |
| ·接触界面处理 | 第23-24页 |
| ·接触摩擦力的计算 | 第24-25页 |
| ·相关软件介绍 | 第25-29页 |
| ·核心求解器LS-DYNA简介 | 第26-27页 |
| ·有限元前处理软件Hypermesh功能简介 | 第27-28页 |
| ·后处理软件LS-Prepost功能简介 | 第28-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 第3章 汽车正面碰撞的仿真分析 | 第30-44页 |
| ·整车有限元模型 | 第30-34页 |
| ·有限元模型建模 | 第30-33页 |
| ·有限元模型的单元检查 | 第33-34页 |
| ·碰撞有限元模型求解 | 第34-38页 |
| ·整车有限元模型求解基本设置 | 第34-37页 |
| ·包含特定信息的ASCII文件设置 | 第37页 |
| ·整车有限元模型求解K文件输出 | 第37-38页 |
| ·整车碰撞仿真结果的后处理分析 | 第38-43页 |
| ·碰撞仿真过程分析 | 第38-40页 |
| ·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变化分析 | 第40页 |
| ·碰撞过程中的加速度变化分析 | 第40-41页 |
| ·碰撞过程中的能量变化分析 | 第41-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4章 薄壁构件变形吸能研究 | 第44-73页 |
| ·薄壁构件变形吸能研究现状概述 | 第44-45页 |
| ·普通薄壁直梁变形吸能研究 | 第45-60页 |
| ·相同周长不同截面形式薄壁梁吸能比较 | 第45-52页 |
| ·厚度对于薄壁梁吸能能力的影响 | 第52-56页 |
| ·单元尺寸对于薄壁梁吸能能力的影响 | 第56页 |
| ·碰撞速度对于薄壁梁吸能能力的影响 | 第56-60页 |
| ·约束截面梁的变形吸能设计 | 第60-64页 |
| ·变形吸能引导结构设计 | 第64-72页 |
| ·变形引导槽 | 第64-68页 |
| ·孔洞缺陷 | 第68-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5章 结论及展望 | 第73-74页 |
| ·本文结论 | 第73页 |
| ·论文展望 | 第73-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