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页 |
·当前的发展现状 | 第7-9页 |
·当前研究的现状 | 第9-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龙口港集疏运系统现状分析 | 第15-23页 |
·龙口港集疏运系统构成 | 第15-21页 |
·龙口港外部集疏运系统构成 | 第16-18页 |
·龙口港集疏运衔接系统构成 | 第18-19页 |
·龙口港内部集疏运系统构成 | 第19-21页 |
·龙口港集疏运系统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外部集疏运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集疏运衔接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1-22页 |
·内部集疏运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22页 |
本章小结 | 第22-23页 |
第三章 龙口港集疏运功能定位 | 第23-28页 |
·集疏运系统对港口的作用 | 第23页 |
·龙口港集疏运功能定位的提升 | 第23-26页 |
·龙口港的概况 | 第23-24页 |
·龙口港在北煤外运港口中的功能定位 | 第24页 |
·龙口港在山东省各港口中的功能定位 | 第24-26页 |
·龙口港集疏运系统的功能定位 | 第26页 |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四章 龙口港吞吐量预测及集疏运运量分配 | 第28-40页 |
·龙口港吞吐量预测 | 第28-35页 |
·龙口港经济腹地范围及其发展状况 | 第28-29页 |
·最优加权组合预测法概述 | 第29-31页 |
·预测龙口港吞吐量 | 第31-35页 |
·龙口港各集疏运方式运量分配 | 第35-39页 |
·各运输方式的运输特点 | 第35页 |
·各运输方式的运量分配 | 第35-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五章 龙口港集疏运系统优化设计 | 第40-70页 |
·龙口港外部集疏运子系统优化设计 | 第41-53页 |
·龙口港铁路集疏运网络优化设计 | 第42-48页 |
·龙口港公路集疏运网络优化设计 | 第48-51页 |
·龙口港腹地无水港优化设计 | 第51-53页 |
·龙口港集疏运衔接子系统优化设计 | 第53-58页 |
·进港铁路 | 第53-56页 |
·疏港公路 | 第56-58页 |
·龙口港内部集疏运子系统优化设计 | 第58-69页 |
·码头、装卸、线路一体化和专业化设计 | 第58-64页 |
·集疏运运输组织优化 | 第64-65页 |
·集疏运信息管理系统建设 | 第65-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六章 龙口港集疏运系统发展的建议 | 第70-72页 |
1.各种运输方式统筹兼顾、协调发展 | 第70页 |
2.实现信息共享,统一调度,充分发挥交通运输网络体系的整体效能 | 第70页 |
3. 加快集疏运体系的“四网”建设,发展港口物流 | 第70页 |
4.培养运输物流企业 | 第70页 |
5.处理好与周边大港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 第70-71页 |
6.加强与周边小港口的合作与竞争关系 | 第71页 |
7.进港通道的建设和资金问题 | 第71页 |
8.大莱龙铁路地铁收为国铁 | 第71-72页 |
总结 | 第72-73页 |
1.全文总结 | 第72页 |
2.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工作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附录1: 相关线主要技术标准 | 第75-76页 |
附录2:龙口港泊位列表 | 第76-77页 |
附录3:龙口港平面布局规划图 | 第77-7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致谢 | 第79-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