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2页 |
| 符号说明 | 第12-13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 ·天然植物防腐剂的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天然植物防腐抑菌剂的研究与应用 | 第13-14页 |
| ·天然抑菌物质抑菌效果的微生物测定法 | 第14-15页 |
| ·天然植物防腐剂抑菌机理 | 第15-16页 |
| ·花生壳的研究和开发现状 | 第16-17页 |
| ·花生壳成分 | 第16页 |
| ·花生壳中活性物质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6-17页 |
| ·木犀草素的研究概况 | 第17-20页 |
| ·木犀草素的理化性质 | 第18页 |
| ·木犀草素的生理活性和应用价值 | 第18-20页 |
| ·木犀草素的来源 | 第20页 |
| ·黄酮类成分的提取和分离方法 | 第20-24页 |
| ·黄酮成分的提取方法 | 第20-22页 |
| ·黄酮成分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 第22-23页 |
| ·黄酮检测方法 | 第23-24页 |
| ·选题依据 | 第24页 |
| ·研究内容 | 第24-25页 |
| ·技术路线 | 第25-26页 |
| 第二章 花生壳中木犀草素的提取工艺研究 | 第26-42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26-27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26页 |
| ·仪器 | 第26-27页 |
|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 ·花生壳乙醇提取物成分初测 | 第27-28页 |
| ·花生壳木犀草素测定方法的确定 | 第28-29页 |
| ·花生壳原料处理 | 第29页 |
| ·花生壳木犀草素的提取 | 第29-32页 |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32-41页 |
| ·花生壳乙醇提取物成分初测结果 | 第32页 |
| ·花生壳木犀草素测定方法的确定 | 第32-35页 |
| ·花生壳预处理方法的确定 | 第35页 |
| ·花生壳木犀草素的提取 | 第35-41页 |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 第三章 花生壳乙醇提取物的分离纯化 | 第42-54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 | 第42页 |
| ·材料与试剂 | 第42页 |
| ·仪器 | 第42页 |
|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 ·初步纯化 | 第42页 |
| ·大孔树脂吸附纯化 | 第42-43页 |
| ·聚酰胺柱层析 | 第43-44页 |
| ·薄层层析(TLC) | 第44页 |
| ·萃取-水沉法纯化 | 第44-45页 |
| ·碱溶酸析法纯化 | 第45页 |
| ·样品纯度的检测 | 第45-46页 |
| ·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46-53页 |
| ·大孔树脂吸附法纯化 | 第46-47页 |
| ·样品含量和纯度的测定 | 第47-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四章 花生壳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性能研究 | 第54-71页 |
| ·材料与仪器 | 第54-55页 |
| ·材料 | 第54-55页 |
| ·仪器 | 第55页 |
| ·实验方法 | 第55-59页 |
| ·菌种活化及菌液制备 | 第55页 |
| ·不同溶解方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5-56页 |
| ·药液浓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初测 | 第56页 |
|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56-57页 |
| ·杀菌时间的确定 | 第57页 |
| ·纯化样品的抑菌活性 | 第57页 |
| ·环境因素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57-58页 |
| ·药液作用后菌体形态表征 | 第58-59页 |
|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9-70页 |
| ·菌浓度与吸光度的关系 | 第59-60页 |
| ·不同溶解方式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0-61页 |
| ·药液浓度对抑菌效果的影响初测 | 第61页 |
| ·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 第61-64页 |
| ·杀菌时间的确定 | 第64页 |
| ·纯化样品的抑菌活性 | 第64-65页 |
| ·环境因素对抑菌活性的影响 | 第65-69页 |
| ·药液作用后菌体形态表征 | 第69-70页 |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 第五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 第71-73页 |
| ·结论 | 第71-72页 |
| ·创新点 | 第72页 |
| ·展望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81页 |
| 附录 | 第81-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