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5页 |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3页 |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我国水环境现状 | 第11页 |
·嘉兴水环境概况 | 第11-12页 |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国内外引水工程及其对水环境影响的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国内外引调水工程实例 | 第13页 |
·引调水改善水环境的机理 | 第13-15页 |
·远距离引饮用水对受水地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15页 |
·河流水质模型的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河流水质模型的发展概况 | 第15-18页 |
·国外河流水质模拟软件 | 第18-19页 |
·我国河流水质模型软件的研究和应用现状 | 第19-21页 |
·平原河网水环境模拟对模型功能的需求 | 第21-22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第二章 平原河网水环境数值模型 | 第23-35页 |
·河网水动力模型数值求解 | 第23-27页 |
·一维河网非恒定流基本方程组 | 第23页 |
·方程组的离散 | 第23-25页 |
·离散方程组的求解 | 第25-27页 |
·河网水质模型数值求解 | 第27-31页 |
·一维水质模型控制方程 | 第27-28页 |
·对流扩散方程的离散和求解 | 第28-29页 |
·水质过程模型 | 第29-31页 |
·MIKE11模型介绍 | 第31-34页 |
·水动力模型系统 | 第32-33页 |
·水质模型系统 | 第33-34页 |
·本章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节水减排措施对平原河网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 第35-50页 |
·节水减排措施 | 第35-42页 |
·工业节水减排措施 | 第35-36页 |
·生活节水减排措施 | 第36-37页 |
·禽畜养殖废水的有效处置 | 第37-40页 |
·农业径流污染的防治措施 | 第40-42页 |
·经济杠杆作用对节水减排的作用 | 第42-45页 |
·水费价格杠杆的调节作用 | 第42页 |
·水价与水资源需求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42-44页 |
·水价与污染物排放量关系的理论分析 | 第44-45页 |
·平原河网污染物入河量常规计算 | 第45-47页 |
·节水减排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 第47-49页 |
·节水减排措施对水环境的影响分析 | 第47-48页 |
·采取节水减排措施后入河污染物的计算 | 第48-49页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嘉兴河网水环境模型 | 第50-76页 |
·嘉兴自然地理概况 | 第50-51页 |
·地理位置及地形地貌 | 第50页 |
·水文气象 | 第50-51页 |
·水系概况 | 第51页 |
·嘉兴水环境概况 | 第51-54页 |
·水资源概况 | 第51-52页 |
·水环境现状评价 | 第52页 |
·水体纳污能力及主要污染源 | 第52-54页 |
·嘉兴污染负荷量计算 | 第54-62页 |
·工业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 第54-55页 |
·生活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 第55-56页 |
·禽畜养殖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 第56-57页 |
·水产养殖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 第57-58页 |
·农业径流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 第58-59页 |
·污水处理厂污染物入河量计算 | 第59-60页 |
·入河污染负荷总量统计 | 第60-62页 |
·嘉兴河网水动力模型 | 第62-67页 |
·河网概化 | 第62-63页 |
·模型参数分析与率定 | 第63-65页 |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65-67页 |
·嘉兴河网水质模型 | 第67-75页 |
·水质模型设定 | 第67-68页 |
·污染负荷模拟 | 第68页 |
·模型参数分析与率定 | 第68-72页 |
·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五章 浙北引水工程对嘉兴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 第76-92页 |
·浙北引水工程概况 | 第76-77页 |
·浙北引水工程对嘉兴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 第77-83页 |
·浙北引水工程在嘉兴水环境模型中的输入 | 第77-79页 |
·浙北引水工程对河网流速的影响分析 | 第79-80页 |
·浙北引水工程对嘉兴河网水质的影响评价 | 第80-83页 |
·考虑节水减排措施后浙北引水工程对嘉兴水环境的影响评价 | 第83-91页 |
·嘉兴节水减排计算 | 第83-86页 |
·考虑节水减排措施后浙北引水工程对嘉兴河网水质的影响分析 | 第86-89页 |
·引水前后嘉兴河网水质类别的比较 | 第89-91页 |
·本章小结 | 第91-92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主要结论 | 第92-93页 |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