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课题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课题背景 | 第10-11页 |
·课题意义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古河道学”与古河型的演化 | 第14-23页 |
·“古河道学”的研究对象、内容、方法和意义 | 第14-18页 |
·“古河道学”的研究对象 | 第14-15页 |
·“古河道学”的研究内容 | 第15-17页 |
·“古河道学’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 第17-18页 |
·“古河道学”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古河道学’的研究意义 | 第18页 |
·古河型演化 | 第18-23页 |
·古河型演化模式的沉积体系分析 | 第19-21页 |
·古河型演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21-23页 |
第三章 钱塘江的形成过程及两岸承压水性状 | 第23-70页 |
·钱塘江的河源和河口位置调查 | 第23-31页 |
·河源、河口的主要标志 | 第23-24页 |
·钱塘江河源 | 第24-26页 |
·钱塘江河口 | 第26-31页 |
·钱塘江河口形成和历史变迁 | 第31-56页 |
·河口的形成 | 第31-40页 |
·钱塘江的地质环境 | 第31-34页 |
·钱塘江的诞生 | 第34-37页 |
·钱塘江喇叭形河口的形成 | 第37-40页 |
·钱塘江平面形态的历史变迁 | 第40-49页 |
·杭州湾两岸岸线变迁 | 第40-42页 |
·河口的流路变迁 | 第42-49页 |
·钱塘江河口边滩的近期变化 | 第49-54页 |
·滩槽近期变化和围涂 | 第49-52页 |
·河口特征的近期变化 | 第52-54页 |
·钱塘江河道变迁的原因 | 第54-56页 |
·钱江两岸地底下的古河道承压水 | 第56-7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57-61页 |
·岩性及埋藏分布特征 | 第57-60页 |
·径流补给条件 | 第60-61页 |
·承压水水质及动态 | 第61-66页 |
·地下水水位动态特征 | 第66-70页 |
第四章 承压水深基坑的突涌稳定计算和降水方法 | 第70-106页 |
·承压水深基坑突涌稳定计算 | 第70-91页 |
·承压水基坑工程特点及影响因素 | 第70-71页 |
·承压水基坑突涌稳定计算方法 | 第71-80页 |
·经典的压力平衡法 | 第71-72页 |
·均质连续梁、板分析法 | 第72-75页 |
·带预应力均质连续梁、板分析法 | 第75-78页 |
·均质连续体法 | 第78-79页 |
·统计预测法 | 第79-80页 |
·工程实例──杭州市庆春路过江隧道江北工作井突涌计算 | 第80-90页 |
·工程概况 | 第80-83页 |
·潜水降水 | 第83-84页 |
·承压水降压计算 | 第84-90页 |
·总结 | 第90页 |
·基坑突涌稳定计算方法的比较分析 | 第90-91页 |
·承压水基坑降水工程 | 第91-106页 |
·地下水的运动特征 | 第91-92页 |
·承压水渗流理论公式 | 第92-97页 |
·水平集水建筑物水力计算公式 | 第92-93页 |
·管井稳定流水力计算公式 | 第93-96页 |
·辐射井水力计算公式 | 第96-97页 |
·基坑降水方法 | 第97-100页 |
·明沟排水法 | 第97-98页 |
·井点降水法 | 第98-100页 |
·工程实例──庆春路过江隧道江南工作井降水方案选择 | 第100-106页 |
·工程概况 | 第100-102页 |
·减压降水的必要性分析 | 第102-106页 |
第五章 结论和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06-110页 |
·结论 | 第106-108页 |
·进一步工作建议 | 第108-110页 |
参考文献 | 第110-114页 |
致谢 | 第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