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行环境下混流式水轮机非定常流动及补气的数值研究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绪论 | 第9-15页 |
|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水轮机CFD分析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国外水轮机流动计算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国内水轮机流动计算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并行计算的发展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 ·并行计算的发展现状 | 第12-13页 |
| ·构建并行计算平台的意义 | 第13页 |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5页 |
| 2 三维湍流流动数值计算方法 | 第15-25页 |
| ·控制方程 | 第15页 |
| ·湍流数值模拟方法 | 第15-20页 |
| ·直接模拟法 | 第16页 |
| ·大涡模拟法 | 第16-17页 |
| ·雷诺平均法 | 第17页 |
| ·湍流模型 | 第17-20页 |
| ·网格生成技术 | 第20-22页 |
| ·结构化网格 | 第20-21页 |
| ·非结构化网格 | 第21页 |
| ·混合网格 | 第21-22页 |
| ·控制方程的离散与求解 | 第22-24页 |
| ·控制方程的离散 | 第22-23页 |
| ·方程组的求解 | 第23-2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 3 并行计算环境与设计 | 第25-33页 |
| ·当代并行机系统 | 第25-26页 |
| ·对称多处理机 | 第25页 |
| ·大规模并行机 | 第25-26页 |
| ·工作站集群 | 第26页 |
| ·并行计算环境 | 第26-29页 |
| ·MPI的产生 | 第26-27页 |
| ·MPI的定义 | 第27页 |
| ·MPI的主要特点 | 第27-28页 |
| ·MPI的实现 | 第28页 |
| ·MPI编程 | 第28-29页 |
| ·网络拓扑结构 | 第29-31页 |
| ·星型拓扑结构 | 第29-30页 |
| ·环型拓扑结构 | 第30页 |
| ·总线型拓扑结构 | 第30-31页 |
| ·并行加速比与并行效率 | 第31-32页 |
| ·小结 | 第32-33页 |
| 4 大开度下混流式水轮机三维定常流动计算 | 第33-45页 |
| ·全流道数值计算工况点及方法 | 第33-34页 |
| ·混流式水轮机几何模型 | 第33页 |
| ·计算工况 | 第33-34页 |
| ·边界条件 | 第34页 |
| ·混流式水轮机定常计算结果 | 第34-44页 |
| ·蜗壳内部水流流态分析 | 第34-35页 |
| ·活动导叶进口水流流态分析 | 第35-36页 |
| ·转轮域计算结果分析 | 第36-39页 |
| ·尾水管域计算结果 | 第39-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5 大开度下混流式水轮机三维非定常流动计算 | 第45-60页 |
| ·非稳态流动分析 | 第45-54页 |
| ·导叶前后压力脉动分析 | 第45-48页 |
| ·转轮域非稳态分析 | 第48-51页 |
| ·尾水管内部压力脉动分析 | 第51-54页 |
| ·尾水管内部涡带形态 | 第54-59页 |
| ·开度22尾水管内部涡带分布 | 第54-56页 |
| ·开度24尾水管内部涡带分布 | 第56-59页 |
|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 6 小开度下混流式水轮机顶盖补气研究 | 第60-79页 |
| ·水轮机补气目的及影响因素 | 第60-61页 |
| ·补气对振动的影响 | 第60-61页 |
| ·补气对空蚀的影响 | 第61页 |
| ·补气对效率的影响 | 第61页 |
| ·吸出高度对补气的影响 | 第61页 |
| ·补气的类型 | 第61-63页 |
| ·补气量的确定 | 第63-65页 |
| ·顶盖水气两相流计算域 | 第65-66页 |
| ·顶盖补气计算结果分析 | 第66-71页 |
| ·顶盖补气非定常计算结果分析 | 第71-77页 |
| ·转轮域非稳态分析 | 第71-73页 |
| ·尾水管内部测点压力脉动分析 | 第73-77页 |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 7 总结与展望 | 第79-81页 |
| ·总结 | 第79页 |
| ·展望 | 第79-81页 |
| 致谢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7页 |
| 附录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