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4页 |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导论 | 第9-13页 |
第一章 大学精神及其伦理价值 | 第13-20页 |
一、 大学起源与理念 | 第13-14页 |
(一) 大学起源 | 第13页 |
(二) 大学定义 | 第13-14页 |
(三) 大学理念 | 第14页 |
二、 大学精神的内涵 | 第14-16页 |
(一) 科学精神是大学精神的主体 | 第15页 |
(二) 人文精神是大学精神的核心 | 第15页 |
(三) 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灵魂 | 第15-16页 |
(四) 创新精神是大学精神的生命 | 第16页 |
三、 大学精神的伦理价值 | 第16-20页 |
(一) 诚信对大学精神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 第17页 |
(二) 公正对大学精神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 第17-18页 |
(三) 人道对大学精神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 第18-20页 |
第二章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的迫切性及其依据 | 第20-25页 |
一、 中国大学精神的时代要求 | 第20-22页 |
(一) 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 第21页 |
(二) 科学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 第21-22页 |
二、 重塑中国大学精神的伦理依据 | 第22-25页 |
(一) 道德教育为社会服务的马克思主义伦理观 | 第22-23页 |
(二)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为核心的儒家教育伦理观 | 第23-24页 |
(三) 强调对人的教育和改造的新教伦理 | 第24-25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缺失的伦理表现 | 第25-31页 |
一、 教师职业道德出现一定程度滑坡 | 第25-27页 |
(一) 道德诚信缺失严重 | 第25-26页 |
(二) 育人意识日显淡薄 | 第26-27页 |
二、 学生道德水平下降 | 第27-28页 |
(一) 道德意识退化令人担忧 | 第27-28页 |
(二) 尊师重教传统逐渐丢弃 | 第28页 |
三、 大学校园文化精神出现“虚脱” | 第28-31页 |
(一) 偏重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工作不力 | 第29页 |
(二) 校园文化建设仅局限于学生管理和空洞说教层面 | 第29-30页 |
(三) 网络文化的冲击给校园文化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 第30-31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缺失的原因 | 第31-37页 |
一、 受市场经济制约,高校办学理念产生异化 | 第31-32页 |
(一) 社会科研环境不纯洁 | 第31页 |
(二) 科研评价体系功利化 | 第31-32页 |
(三) 科研监督体制薄弱 | 第32页 |
二、 受世俗观念影响,高校办学方向发生偏离 | 第32-35页 |
(一) 大学体制趋向行政化 | 第33页 |
(二) 官本位思想意识较浓 | 第33-34页 |
(三) 考评机制缺乏公正 | 第34-35页 |
三、 受腐朽文化干扰,高校办学风气不正 | 第35-37页 |
(一) 道德追求出现迷茫 | 第35-36页 |
(二) 道德教育比较低效 | 第36-37页 |
第五章 重建当代中国大学精神的伦理路径 | 第37-43页 |
一、 要完善大学德育体系建设 | 第37-38页 |
(一) 应重视德育理论的指导作用 | 第37-38页 |
(二) 应重视德育与实践相互结合 | 第38页 |
二、 要完善大学制度体系建设 | 第38-41页 |
(一) 建立一套规范的大学行政伦理体系 | 第38-40页 |
(二) 制定诚信的大学学术制度伦理体系 | 第40-41页 |
三、 强化高校伦理约束机制 | 第41-43页 |
(一) 构建和完善科学规范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 第41页 |
(二) 构建和完善精神与物质相结合的奖惩机制 | 第41-43页 |
结语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摘要 | 第47-49页 |
Abstract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