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高观塘滑坡的稳定性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滑坡与其赋存环境的关系研究现状 | 第12页 |
·滑坡稳定性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本文研究内容及思路 | 第13-15页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区域自然及工程地质概况 | 第15-22页 |
·自然地理 | 第15-16页 |
·地形地貌 | 第16页 |
·区域地层岩性 | 第16-17页 |
·地质构造与地震 | 第17-20页 |
·褶皱 | 第17-18页 |
·断层 | 第18-19页 |
·裂隙 | 第19-20页 |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0-21页 |
·松散岩类孔隙水 | 第20页 |
·基岩裂隙水 | 第20-21页 |
·碳酸盐岩裂隙岩溶水 | 第21页 |
·人类工程活动 | 第21-22页 |
第三章 滑坡基本特征及类别 | 第22-34页 |
·滑坡空间形态 | 第22-27页 |
·地貌 | 第22-23页 |
·滑坡形态及规模 | 第23-27页 |
·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 | 第27-29页 |
·滑体 | 第27-28页 |
·滑带 | 第28页 |
·滑床 | 第28-29页 |
·滑坡水文地质 | 第29-31页 |
·地表水系 | 第29页 |
·地下水特征 | 第29-31页 |
·滑坡体岩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31-34页 |
·滑带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31-32页 |
·滑体土物理力学性质 | 第32页 |
·滑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 | 第32-34页 |
第四章 滑坡成因机理分析 | 第34-41页 |
·滑坡变形特征及类型 | 第34-37页 |
·滑坡变形特征及发育史 | 第34-37页 |
·滑坡类型及变形模式 | 第37页 |
·滑坡成因机制分析 | 第37-39页 |
·滑坡形成机理 | 第37-38页 |
·滑坡稳定性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39页 |
·滑坡发展趋势及危害性预测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滑坡稳定性分析评价 | 第41-58页 |
·自然历史分析评价 | 第41页 |
·极限平衡分析评价 | 第41-50页 |
·极限平衡理论计算方法 | 第41-43页 |
·滑坡推力计算 | 第43-45页 |
·计算工况 | 第45页 |
·计算条件及参数选取 | 第45-46页 |
·滑坡稳定性评价 | 第46-49页 |
·滑坡稳定性敏感因素分析 | 第49-50页 |
·有限元法分析评价 | 第50-57页 |
·有限元二维应力分析方法简介 | 第50-51页 |
·滑动带在计算中的处理方法 | 第51页 |
·稳定性评价方法 | 第51-52页 |
·建立计算模型 | 第52-53页 |
·模型计算结果 | 第53-56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56-57页 |
·综合分析评价 | 第57-58页 |
第六章 滑坡整治方案建议 | 第58-62页 |
·滑坡治理原则 | 第58页 |
·滑坡治理措施 | 第58-61页 |
·支挡轴线工程地质特征论述 | 第59-61页 |
·防治方案 | 第61页 |
·防治方案比较与推荐意见 | 第61-62页 |
结论 | 第62-64页 |
参考文献 | 第64-6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7-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