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透水性沥青路面的特点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1-20页 |
| ·透水性沥青路面与排水性沥青路面的异同 | 第11-14页 |
| ·多孔沥青路面研究和发展 | 第14-18页 |
| (1) 美国的开级配抗滑磨耗层 | 第14-15页 |
| (2) 欧洲的多孔沥青路面 | 第15-17页 |
| (3) 日本的排水路面 | 第17-18页 |
| (4) 我国的排水性路面 | 第18页 |
| ·透水性路面研究和发展 | 第18-20页 |
| (1) 美国透水性路面的研究和发展 | 第18-20页 |
| (2) 日本透水性路面的研究和发展 | 第20页 |
| ·透水性路面典型结构 | 第20-23页 |
|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3-26页 |
| 第二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上面层原材料要求与选择 | 第26-39页 |
| ·粗集料 | 第27-30页 |
| ·细集料 | 第30-31页 |
| ·矿粉 | 第31-32页 |
| ·沥青与改性剂 | 第32-37页 |
| ·高粘度改性沥青 | 第33-35页 |
| ·室内高粘度改性沥青的制备 | 第35-37页 |
| ·本章小结 | 第37-39页 |
| 第三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上面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 第39-80页 |
| ·国外多孔沥青路面面层混合料设计方法 | 第39-46页 |
| ·表面常数Kc 法 | 第39-41页 |
| ·美国FHWA 设计方法 | 第41-42页 |
| ·西班牙设计方法 | 第42-43页 |
| ·比利时设计方法 | 第43页 |
| ·日本道路协会设计方法 | 第43-46页 |
| ·透水性沥青路面上面层混合料空隙设计研究 | 第46-61页 |
| ·不同粒径矿料的通过率对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 | 第46-50页 |
| ·空隙率与透水性能的关系 | 第50-61页 |
| (1) 不同方法测试空隙率的结果 | 第51-55页 |
| (2) 空隙率与连通空隙率关系 | 第55-56页 |
| (3) 空隙率与透水性能的关系 | 第56-61页 |
|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61-66页 |
| ·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61-62页 |
| ·试件旋转压实次数的确定 | 第62-66页 |
| ·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66-78页 |
| ·根据经验公式估算沥青用量 | 第67页 |
| ·最佳沥青用量的确定 | 第67-78页 |
| (1) 析漏试验 | 第67-69页 |
| (2) 飞散试验 | 第69-70页 |
| (3)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 | 第70-73页 |
| (4) 确定最佳沥青用量的新方法 | 第73-78页 |
| ·本章小结 | 第78-80页 |
| 第四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上面层混合料路用性能研究 | 第80-94页 |
| ·高温稳定性 | 第80-83页 |
| ·掺加消石灰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81-82页 |
| ·改性剂的剂量、空隙率大小对混合料高温性能的影响 | 第82-83页 |
| ·水稳定性 | 第83-89页 |
| ·汉堡浸水车辙试验结果分析 | 第84-88页 |
| ·浸水马歇尔试验结果分析 | 第88页 |
| ·冻融劈裂试验结果分析 | 第88-89页 |
| ·低温性能 | 第89-91页 |
| ·低温飞散试验结果分析 | 第89-91页 |
| ·小梁低温弯曲试验结果分析 | 第91页 |
| ·强度性能 | 第91-92页 |
| ·本章小结 | 第92-94页 |
| 第五章 透水性沥青路面下面层混合料配合比设计与路用性能评价 | 第94-108页 |
| ·原材料技术要求 | 第94-97页 |
| ·集料 | 第94-95页 |
| ·矿粉 | 第95页 |
| ·沥青结合料 | 第95-97页 |
|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 | 第97-104页 |
| ·国内外的沥青透水层级配设计 | 第97-99页 |
| ·不同粒径矿料通过率对混合料空隙率的影响 | 第99-102页 |
| ·混合料配合比设计方法研究 | 第102-104页 |
| ·路用性能评价 | 第104-10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6-108页 |
| 第六章 结论与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108-110页 |
|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 ·进一步研究内容 | 第109-110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0-113页 |
| 致谢 | 第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