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1页 |
| ABSTRACT | 第11-14页 |
| 1 引言 | 第14-23页 |
| ·溴虫腈的研究概况 | 第15-19页 |
| ·发展简史 | 第15-16页 |
| ·作用机理研究 | 第16-17页 |
| ·抗性研究 | 第17-19页 |
| ·家蚕、甜菜夜蛾的生物学特征 | 第19-21页 |
| ·家蚕的生物学特性 | 第19-20页 |
| ·甜菜夜蛾生物学特征 | 第20-21页 |
| ·研究意义 | 第21-23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3-38页 |
| ·供试药剂、试剂和主要仪器 | 第23-25页 |
| ·供试药剂 | 第23页 |
| ·化学试剂 | 第23-24页 |
| ·生化测定主要化学试剂 | 第24页 |
| ·试验用主要仪器 | 第24-25页 |
| ·试虫及饲养 | 第25-26页 |
| ·家蚕及饲养 | 第25-26页 |
| ·家蚕品种 | 第25页 |
| ·桑树树龄 | 第25页 |
| ·饲养 | 第25-26页 |
| ·甜菜夜蛾饲养 | 第26页 |
| ·溴虫腈对家蚕和甜菜夜蛾的毒性测定 | 第26-27页 |
| ·溴虫腈对家蚕的毒性测定方法 | 第26-27页 |
| ·溴虫腈对甜菜夜蛾毒力测定方法 | 第27页 |
| ·增效剂的增效作用测定 | 第27-28页 |
| ·作用机理研究方法 | 第28-38页 |
| ·线粒体的提取制备及解偶联活性测定 | 第28-30页 |
| ·试剂配置 | 第28-29页 |
| ·线粒体的制备 | 第29页 |
| ·酶源蛋白质含量测定 | 第29-30页 |
| ·实验步骤 | 第30页 |
| ·表皮穿透差异性测定 | 第30-31页 |
| ·样品前处理 | 第30页 |
| ·测定 | 第30-31页 |
| ·呼吸活性测定 | 第31-32页 |
| ·细胞色素P450 含量及O-脱甲基酶活性测定 | 第32-34页 |
| ·细胞色素P450 含量测定 | 第32-33页 |
| ·O-脱甲基酶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 ·羧酸酯酶(CarE)比活力测定 | 第34-36页 |
| ·试剂的配制 | 第34页 |
| ·标准曲线的制备 | 第34-35页 |
| ·酶源的制备 | 第35页 |
| ·羧酸酯酶比活力测定 | 第35-36页 |
| ·羧酸酯酶米氏常数(Km)、最大反应速度(Vmax)测定 | 第36页 |
| ·测定方法 | 第36页 |
| ·测定步骤 | 第36页 |
| ·结果与计算 | 第36页 |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测定 | 第36-37页 |
| ·试剂配制 | 第36-37页 |
| ·酶源的制备 | 第37页 |
| ·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力测定 | 第37页 |
| ·酚氧化酶活性测定 | 第37-38页 |
| ·PPO 的提取与分离 | 第37页 |
| ·酶活力测定方法 | 第37-38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8-51页 |
| ·溴虫腈对家蚕、甜菜夜蛾的急性毒性 | 第38-39页 |
| ·酶抑制剂对溴虫腈的增效作用 | 第39-41页 |
| ·对线粒体氧化磷酸化过程解偶联活性测定 | 第41-42页 |
| ·溴虫腈对家蚕和甜菜夜蛾表皮穿透差异比较 | 第42-43页 |
| ·溴虫腈对家蚕和甜菜夜蛾的呼吸活性 | 第43-44页 |
| ·P450 含量及活性测定 | 第44-46页 |
| ·羧酸酯酶的比活力及其动力学常数 | 第46-48页 |
| ·羧酸酯酶的比活力 | 第46-48页 |
| ·家蚕和甜菜夜蛾羧酸酯酶的Km 值及Vmax 比较 | 第48页 |
| ·家蚕和甜菜夜蛾谷胱甘肽-S-转移酶的活性 | 第48-50页 |
| ·溴虫腈对家蚕和甜菜夜蛾酚氧化酶的影响 | 第50-51页 |
| 4 讨论 | 第51-57页 |
| ·溴虫腈在家蚕和甜菜夜蛾间的毒性选择性及其意义 | 第51-52页 |
| ·溴虫腈在家蚕和甜菜夜蛾间的毒性选择性 | 第51页 |
| ·对我国桑蚕业生产实践的意义 | 第51-52页 |
| ·对农药创新的启发 | 第52页 |
| ·溴虫腈在家蚕和甜菜夜蛾间选择性机理分析 | 第52-55页 |
| ·溴虫腈对氧化磷酸化的影响 | 第52-53页 |
| ·呼吸代谢的作用 | 第53页 |
| ·酶抑制剂的增效作用机制 | 第53-54页 |
| ·MFO 的作用 | 第54-55页 |
| ·表皮穿透作用的影响 | 第55页 |
| ·溴虫腈对昆虫酚氧化酶的作用 | 第55-57页 |
| 5 主要结论及有待研究问题 | 第57-58页 |
| ·结论 | 第57页 |
| ·溴虫腈对家蚕和甜菜夜蛾的毒性 | 第57页 |
| ·MFO 对线粒体解偶联阻断调控的差异 | 第57页 |
| ·多种机制共同作用的协同效应 | 第57页 |
| ·有待继续研究的问题 | 第57-58页 |
| ·关于溴虫腈在桑园内的推广 | 第57-58页 |
| ·有关家蚕对药剂敏感的生化机制 | 第58页 |
| ·溴虫腈对家蚕的遗传影响 | 第58页 |
|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58-59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9-69页 |
| 7 致谢 | 第69-70页 |
| 8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