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铁路运输管理工程论文--旅客运输论文--城市旅客运输论文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利用率测算及优化研究

中文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1 绪论第19-29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3页
        1.1.1 研究背景第19-22页
        1.1.2 研究意义第22-23页
    1.2 本文涉及的核心概念第23-25页
    1.3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第25-27页
        1.3.1 研究目标第25-26页
        1.3.2 主要研究内容第26-27页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第27-29页
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29-41页
    2.1 输送能力及其利用率基础理论第29-32页
        2.1.1 输送能力定义第29-31页
        2.1.2 输送能力利用率计算方法第31-32页
    2.2 输送能力利用率优化方法第32-38页
        2.2.1 列车开行方案优化第32-37页
        2.2.2 车站客流管理第37-38页
    2.3 既有研究存在的问题第38-39页
    2.4 本章小结第39-41页
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利用率影响因素分析第41-55页
    3.1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利用率影响因素第41-52页
        3.1.1 固定设施设备第41-42页
        3.1.2 移动设施设备第42-44页
        3.1.3 列车运行组织方案第44-46页
        3.1.4 客流需求特征第46-52页
    3.2 主要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第52-53页
    3.3 本章小结第53-55页
4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利用率计算及评价方法第55-81页
    4.1 问题描述及变量定义第55-57页
        4.1.1 问题描述第55-56页
        4.1.2 变量定义第56-57页
    4.2 各层级能力利用率的相互关系第57-59页
    4.3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利用率计算方法第59-62页
    4.4 案例分析第62-72页
        4.4.1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基础数据第62-66页
        4.4.2 断面输送能力利用率分析第66-68页
        4.4.3 线路输送能力利用率分析第68-71页
        4.4.4 网络输送能力利用率分析第71-72页
    4.5 城市轨道交通系统输送能力利用率评价方法第72-78页
        4.5.1 输送能力利用率与舒适度级别划分第72-75页
        4.5.2 输送能力利用率合理性评价第75-78页
    4.6 本章小结第78-81页
5 基于开行方案的输送能力利用率空间不均衡性优化方法第81-109页
    5.1 问题描述与变量定义第81-84页
        5.1.1 问题描述及假设第81-82页
        5.1.2 变量定义第82-84页
    5.2 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第84-90页
        5.2.1 运营企业和乘客利益分析第84-88页
        5.2.2 约束条件设置第88-90页
    5.3 求解算法第90-92页
    5.4 算例分析第92-106页
        5.4.1 算例设计第92-94页
        5.4.2 算例结果分析第94-97页
        5.4.3 灵敏度分析第97-102页
        5.4.4 交路形式适应性分析第102-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9页
6 基于开行方案的输送能力利用率时间不均衡性优化方法第109-137页
    6.1 问题描述与变量定义第109-112页
        6.1.1 问题描述及假设第109-110页
        6.1.2 变量定义第110-112页
    6.2 开行方案优化模型第112-119页
        6.2.1 模型目标构建第112-115页
        6.2.2 约束条件设置第115-116页
        6.2.3 列车载客能力利用率推算方法第116-119页
    6.3 求解算法第119-121页
    6.4 算例分析第121-134页
        6.4.1 算例设计第121-123页
        6.4.2 算例结果分析第123-128页
        6.4.3 灵敏度分析第128-131页
        6.4.4 客流不均衡程度适应性分析第131-134页
    6.5 本章小结第134-137页
7 结论与展望第137-145页
    7.1 主要工作及研究结论第137-141页
    7.2 论文创新点第141-142页
    7.3 研究展望第142-145页
参考文献第145-153页
附录第153-159页
    附录A 断面输送能力利用率计算表达式第153-155页
    附录B 线路输送能力利用率计算表达式第155-157页
    附录C 网络输送能力利用率计算表达式第157-158页
    附录D 北京地铁部分线路全日舒适度级别划分第158-15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59-16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63页

论文共1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居民碳能力及其驱动机理研究
下一篇:《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件下济南市劳务派遣市场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