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园林规划与建设论文

乡土景观营造要素研究初步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1-25页
   ·研究背景第11-12页
     ·探讨一种景观设计的新视角第11页
     ·对国计民生的关照,对地域文化的传承第11-1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12-13页
     ·从“文人的归宿”返朴“农夫的天地”第12-13页
     ·记录发生那里的人,发生在那里的事第13页
   ·乡土景观营造发展印迹第13-16页
     ·从“伊甸乐园”到“草原式景园”第13-15页
     ·中国乡土景观营造的滥觞第15-16页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6-24页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2页
     ·小结第22-24页
   ·研究框架第24-25页
第二章 乡土景观营造概述第25-37页
   ·相关概念解读第25-31页
     ·乡土第25-26页
     ·景观第26-28页
     ·乡土景观第28-31页
   ·乡土景观营造的概念第31-33页
   ·乡土景观营造的范畴第33-35页
   ·本章小结第35-37页
第三章 乡土景观营造要素第37-60页
   ·自然环境要素第37-49页
     ·自然环境要素—气候第37-39页
       ·气候要素概说第37-38页
       ·气候要素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表达第38-39页
     ·自然环境要素—地景第39-44页
       ·地景要素概说第40-42页
       ·地景要素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表达第42-44页
     ·自然环境要素—色彩第44-47页
       ·色彩要素概说第44-46页
       ·色彩要素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表达第46-47页
     ·自然环境要素—材料第47-49页
       ·材料要素概说第47-48页
       ·材料要素在乡土景观营造中的表达第48-49页
   ·乡土人文要素第49-59页
     ·乡土人文物质要素第50-56页
       ·乡土聚落和环境第50-53页
       ·乡土人工构筑物第53-54页
       ·乡土小品和饰品第54-56页
     ·乡土人文非物质要素第56-59页
       ·传统习俗第56页
       ·风水观念第56-57页
       ·乡土经验第57-58页
       ·崇拜与信仰第58-59页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四章 要素的表达—乡土景观营造第60-91页
   ·乡土景观营造的途径第60-72页
     ·乡土景观意象营造第60-62页
     ·乡土景观场景营造第62-64页
       ·乡土场景第62-63页
       ·叙事线索第63-64页
     ·乡土景观空间营造第64-72页
       ·“场所精神”第64-66页
       ·景观营造过程第66页
       ·景观空间层次划分第66-69页
       ·景观空间节奏感营造第69-71页
       ·景观空间的情感维度第71-72页
   ·乡土景观营造的模式第72-87页
     ·“原生式”乡土景观营造第73-81页
       ·耕读意境模式第73-74页
       ·山水田园模式第74-76页
       ·市井生活模式第76-78页
       ·原始物象模式第78-81页
     ·“再现式”乡土景观营造第81-87页
       ·“再现式”乡土主题场景营造第81-83页
       ·“再现式”乡土主题街区景观营造第83-84页
       ·“再现式”乡土主题公园景观营造第84-87页
   ·乡土景观营造的原则第87-90页
     ·乡土性原则第87-88页
     ·地域性原则第88页
     ·独特性原则第88-89页
     ·生态性原则第89页
     ·整体性原则第89-90页
   ·本章小结第90-91页
第五章 结语第91-96页
   ·寻找一种恰当的表达方式第91-93页
     ·因地制宜的道理不曾没落第92页
     ·现代的技术和乡下的智慧第92页
     ·弱化“符号”,建立整体营造观念第92-93页
   ·Keeping the spirit alive第93-96页
     ·乡土题材与乡土景观研究的永续第94页
     ·立足本土,生根乡土大地的乡土景观营造第94-96页
后记第96-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1页
致谢第101-102页
附录第102-105页
 附录A:图表目录第102-105页
 附录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第105页

论文共10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消费改造空间--以杭州湖滨、宁波老外滩街区改造为例
下一篇:时空矛盾下的古城更新模式初探--以会泽古城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