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0-23页 |
第一节 论文的选题和背景 | 第10-13页 |
一、课题研究背景 | 第10页 |
二、论题的引出以及研究的基本思路 | 第10-11页 |
三、主要概念的廓清 | 第11页 |
四、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影响因素 | 第11-13页 |
第二节 中国建筑教育现状分析 | 第13-23页 |
一、各院校的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的比较 | 第13-14页 |
二、存在问题分析 | 第14-16页 |
三、建筑专业中的通识教育 | 第16-23页 |
第二章 中国建筑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对教学模式的反思 | 第23-27页 |
第一节 中国建筑教育的演化与发展 | 第23-25页 |
一、历史溯源 | 第23-24页 |
二、中国建筑教育的演化与发展 | 第24-25页 |
第二节 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态势与市场的矛盾 | 第25-27页 |
一、建筑市场的繁荣促使开办建筑系的各类院校越来越多 | 第25页 |
二、学生毕业后的择业取向与现行建筑教学体系之间存在的差异 | 第25-26页 |
三、边缘化建筑学教育模式的引出 | 第26-27页 |
第三章 国外具代表性的建筑教育体系的发展及启示 | 第27-35页 |
第一节 国外建筑教育体系模式 | 第27-30页 |
一、欧洲体系 | 第27-29页 |
二、北美体系 | 第29-30页 |
三、国外建筑学科的发展趋势 | 第30页 |
第二节 几个具体的国外建筑教育模式 | 第30-33页 |
第三节 国外建筑学教育模式对课题的启示和影响 | 第33-35页 |
第四章 非主流建筑院校建筑教育的优劣势比对 | 第35-38页 |
第一节 非主流建筑院校建筑教育与资深建筑院校相比存在的不足 | 第35-36页 |
一、教学培养资质的差异 | 第35页 |
二、知名度及师资力量的悬殊 | 第35页 |
三、教学经验及教学条件的完善程度 | 第35-36页 |
四、学校对建筑学专业投入的关注和扶持力度 | 第36页 |
五、其它 | 第36页 |
第二节 边缘化带来的发展空间 | 第36-38页 |
一、非主流院校其它主流专业对本学科的影响和交融带来的多样化和创新空间 | 第36页 |
二、没有固定的传统模式束缚带来的发展空间 | 第36-38页 |
第五章 非主流建筑院校的边缘化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 | 第38-45页 |
第一节 建筑就业市场的人才需求构成分析 | 第38-39页 |
一、建筑市场人才需求构成分析 | 第38页 |
二、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构成分析 | 第38-39页 |
第二节 非主流建筑院校的边缘化建筑教育的发展方向 | 第39-45页 |
一、发展方向原则 | 第39页 |
二、可以尝试的发展方向初探 | 第39-45页 |
第六章 个案分析──云南农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 第45-57页 |
第一节 学校的现有状况 | 第45-46页 |
第二节 学校建筑工程学院存在的优势 | 第46-47页 |
第三节 建筑工程学院的建筑学科教学模式的发展方向研究 | 第47-50页 |
一、偏重工程技术方向的建筑学教学模式; | 第48页 |
二、偏重室内设计方向的建筑学教学模式; | 第48页 |
三、偏重于建筑经济管理方向的建筑学教学模式; | 第48-49页 |
四、绘图员方向的建筑学教学模式; | 第49页 |
五、农业建筑方向的发展; | 第49页 |
六、其它:如成人再教育方向、与执业证书考取相结合等教学模式等; | 第49-50页 |
第四节 建筑学科培养方案与教学计划 | 第50-57页 |
结语 | 第57-58页 |
附录:几个学校的建筑学培养方案及教学计划 | 第58-97页 |
参考文献 | 第97-100页 |
后记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