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油废水生物处理的脱氮及胞外产物功能研究
| 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第1章 引言 | 第13-32页 |
| ·炼油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国内炼油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4-18页 |
| ·国外炼油废水处理的研究进展 | 第18-19页 |
| ·氮、磷、氧气在烃类生物降解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19-23页 |
| ·油污土壤和地下水生物修复过程中氮磷的作用 | 第20-21页 |
| ·油污水体生物修复过程中氮磷的作用 | 第21页 |
| ·氧气、硝酸盐与好氧反硝化 | 第21-23页 |
| ·胞外产物在烃类生物降解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 第23-32页 |
| ·生物表面活性剂 | 第23-27页 |
| ·胞外聚合物(EPS) | 第27-30页 |
| ·生物表面活性物质对微生物摄取烃类的作用机理 | 第30-32页 |
| 第2章 课题的研究背景、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2-40页 |
| ·课题研究背景 | 第32-33页 |
| ·炼油废水处理与烃类生物降解研究背景 | 第32-33页 |
| ·课题研究目的 | 第33页 |
| ·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 第33页 |
| ·课题研究内容 | 第33-34页 |
| ·研究思路 | 第33-34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4页 |
|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34页 |
| ·试验部分 | 第34-40页 |
| ·主要试验仪器和试剂 | 第34-35页 |
| ·测试分析方法 | 第35-40页 |
| 第3章 不同碳源条件下活性污泥的培养及其性能 | 第40-51页 |
| ·实验方法 | 第40-42页 |
| ·污泥的培养 | 第40-41页 |
| ·试验分析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 ·系统运行状况与活性污泥的性能 | 第42-50页 |
| ·温度、DO与pH的变化 | 第42-43页 |
| ·表观性能 | 第43-44页 |
| ·污泥有机碳含量 | 第44-45页 |
| ·污泥浓度的变化 | 第45页 |
| ·污泥絮体的粒径分布 | 第45-47页 |
| ·污泥Zeta电位分析 | 第47-48页 |
| ·污泥絮凝与沉降性能 | 第48-49页 |
| ·污泥亲疏水性的变化 | 第49-50页 |
| ·小结 | 第50-51页 |
| 第4章 生物降解烃类与脱氮除磷的关系 | 第51-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52-53页 |
| ·污泥的培养与试验水质 | 第52页 |
| ·试验分析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52-53页 |
| ·试验结果 | 第53-57页 |
| ·不同碳源条件下的柴油降解率 | 第53-54页 |
| ·上清液中氮、磷的变化 | 第54-56页 |
| ·各反应器中出水的氮的形态的测定 | 第56-57页 |
| ·讨论 | 第57-61页 |
| ·葡萄糖对柴油降解的影响 | 第57-58页 |
| ·SND对脱氮的贡献 | 第58-60页 |
| ·同化作用与氮磷去除的关系 | 第60-61页 |
| ·小结 | 第61-63页 |
| 第5章 胞外产物在烃类降解中的作用 | 第63-85页 |
| ·实验方法 | 第65-66页 |
| ·污泥的培养与试验水质 | 第65页 |
| ·试验分析测试项目及分析方法 | 第65-66页 |
| ·试验结果 | 第66-75页 |
| ·进出水柴油成分及降解产物测定 | 第66-70页 |
| ·EPS的测定 | 第70-71页 |
| ·生物表面活性剂的测定 | 第71-73页 |
| ·黄色颗粒的官能团测定 | 第73-75页 |
| ·讨论 | 第75-83页 |
| ·微生物对烃类物质的氧化作用 | 第75-76页 |
| ·烃类的摄取机制 | 第76-78页 |
| ·胞外产物在烃类生物降解过程中的作用 | 第78-80页 |
| ·各反应器微生物相差异 | 第80-83页 |
| ·小结 | 第83-85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5-87页 |
| ·主要研究结论 | 第85-86页 |
|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第86-87页 |
| 致谢 | 第87-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7页 |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