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1-43页 |
·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研究及进展 | 第11-33页 |
·表面增强与表面等离激元概述 | 第12-18页 |
·表面等离激元与荧光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 | 第18-20页 |
·贵金属纳米结构衬底对表面荧光增强效应的影响 | 第20-33页 |
·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应用研究 | 第33-41页 |
·生物体系中的应用 | 第33-37页 |
·长程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 第37-38页 |
·单分子荧光检测中的应用 | 第38-39页 |
·光电器件方面的应用 | 第39-41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工作内容 | 第41-43页 |
·本论文的选题意义及创新点 | 第41页 |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 | 第41-43页 |
第2章 实验 | 第43-49页 |
·样品制作(衬底制作、荧光分子的选择) | 第43-44页 |
·光谱测量的基本知识 | 第44-45页 |
·实验设计及注意事项 | 第45-49页 |
第3章 银分形纳米结构衬底对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影响 | 第49-61页 |
·引言 | 第49页 |
·实验及表征 | 第49-52页 |
·样品制备 | 第49-51页 |
·样品形貌及光谱表征 | 第51-5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52-59页 |
·银分形衬底表面的荧光增强效应研究 | 第52-54页 |
·经过银纳米颗粒修饰后的银分形衬底的荧光增强效应 | 第54-57页 |
·具有分形结构的银纳米衬底表面的电磁增强效应对荧光辐射的影响 | 第57-59页 |
·本章小结 | 第59-61页 |
第4章 枝状银纳米结构衬底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研究 | 第61-73页 |
·引言 | 第61页 |
·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61-63页 |
·样品制备 | 第61-62页 |
·样品表征 | 第62-63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63-71页 |
·铝基底表面形成的枝状银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 | 第63-67页 |
·铜基底表面形成的枝状银纳米结构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研究 | 第67-71页 |
·分析与讨论 | 第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第5章 二维和三维银纳米结构衬底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研究 | 第73-89页 |
·引言 | 第73-74页 |
·实验及表征 | 第74-76页 |
·样品制备 | 第74-76页 |
·样品形貌表征及光谱测量 | 第76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6-87页 |
·二维分布的单层纳米颗粒衬底的表面增强荧光效应的研究 | 第76-83页 |
·三维银纳米结构衬底对分子荧光辐射行为的影响 | 第83-85页 |
·银纳米结构的维数对所形成的局域电磁场强分布的影响 | 第85-87页 |
·本章小结 | 第87-89页 |
第6章 金属衬底表面形成的自然氧化层对SEF效应的影响 | 第89-101页 |
·引言 | 第89-90页 |
·样品制备及表征 | 第90-92页 |
·样品制备 | 第90-91页 |
·样品表征 | 第91-92页 |
·实验结果及分析 | 第92-98页 |
·未形成氧化层薄膜的物理抛光铜衬底表面的荧光猝灭效应 | 第94-95页 |
·经历不同氧化时间物理抛光铜衬底的荧光增强效应 | 第95-98页 |
·金属衬底表面的电磁场增强对SEF的影响 | 第98-99页 |
·本章小结 | 第99-101页 |
第7章 结论及展望 | 第101-105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展望 | 第102-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23页 |
致谢 | 第123-12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