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49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 ·颗粒破碎的试验研究 | 第12-35页 |
| ·人工材料模拟技术 | 第12-16页 |
| ·颗粒破碎特性及数学描述 | 第16-27页 |
| ·颗粒破碎对土体宏观力学性质的影响 | 第27-33页 |
| ·颗粒破碎的细观试验及成果 | 第33-35页 |
| ·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本构模型研究 | 第35-46页 |
| ·弹塑性模型 | 第35-40页 |
| ·损伤模型 | 第40-42页 |
| ·边界面模型 | 第42-44页 |
| ·二元介质模型 | 第44-46页 |
|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46-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48-49页 |
| 第2章 天然堆石料人工模拟试验方法研究 | 第49-66页 |
| ·天然堆石料的工程特性简介 | 第50-54页 |
| ·模拟材料的选取方案和制备方法 | 第54-60页 |
| ·标准立方体试块抗压强度试验 | 第60-63页 |
| ·单个颗粒抗压强度试验 | 第63-65页 |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 第3章 人工模拟堆石料常规三轴试验 | 第66-105页 |
| ·试验仪器和试验方法 | 第66-68页 |
| ·试验方案 | 第68-71页 |
| ·三轴试验应力结果 | 第71-83页 |
| ·完整三轴试验结果 | 第71-75页 |
| ·过程三轴试验结果 | 第75-77页 |
| ·往复加卸载三轴试验结果 | 第77-80页 |
| ·等向固结试验结果 | 第80-83页 |
| ·模拟堆石料应力变形特性分析 | 第83-92页 |
| ·颗粒强度对模拟堆石料应力应变曲线特性的影响 | 第83-89页 |
| ·模拟堆石料和天然堆石料应力变形特性的比较 | 第89-92页 |
| ·破碎颗粒筛分统计结果 | 第92-104页 |
| ·完整和过程三轴试验破碎颗粒筛分统计结果 | 第92-103页 |
| ·往复加卸载三轴试验破碎颗粒筛分统计结果 | 第103-1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104-105页 |
| 第4章 人工模拟堆石料颗粒破碎特性研究 | 第105-151页 |
| ·模拟堆石料颗粒破碎的形态与方式 | 第105-113页 |
| ·破碎形态 | 第106-108页 |
| ·破碎方式 | 第108-113页 |
| ·破碎颗粒粒径大小分布规律研究 | 第113-126页 |
| ·完全破碎颗粒的粒径分布规律 | 第114-119页 |
| ·残余完整颗粒和残缺颗粒的粒径分布规律 | 第119-120页 |
| ·颗粒破碎最优状态线和破碎率B | 第120-125页 |
| ·颗粒破碎粒径分布规律的试验验证—Cambria 砂三轴试验结果 | 第125-126页 |
| ·常用颗粒破碎率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126-135页 |
| ·常用颗粒破碎率指标 | 第126-129页 |
| ·基于破碎颗粒体积的破碎率指标Bv | 第129页 |
| ·常用颗粒破碎率指标的对比分析 | 第129-135页 |
| ·颗粒破碎与破碎能量关系 | 第135-147页 |
| ·破碎功及其变化规律 | 第135-139页 |
| ·颗粒破碎率估算公式的对比分析 | 第139-144页 |
| ·基于塑性功的破碎率计算公式 | 第144-147页 |
| ·起始破碎围压力与起始破碎轴向应变 | 第147-15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50-151页 |
| 第5章 不破碎材料的变形和强度特性 | 第151-169页 |
| ·试验方法和试验结果 | 第151-155页 |
| ·应力应变曲线特性 | 第155-159页 |
| ·强度特性 | 第159-163页 |
| ·峰值强度 | 第159-161页 |
| ·残余强度 | 第161-163页 |
| ·不破碎颗粒材料的剪胀特性 | 第163-168页 |
| ·不破碎颗粒材料的剪胀因子 | 第163-165页 |
| ·不破碎颗粒材料的剪胀方程 | 第165-16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8-169页 |
| 第6章 颗粒破碎对模拟堆石料强度和变形特性的影响 | 第169-187页 |
| ·颗粒破碎对模拟堆石料强度特性的影响 | 第169-179页 |
| ·峰值强度与残余强度 | 第169-173页 |
| ·线性强度指标和非线性强度指标 | 第173-175页 |
| ·堆石料强度机理分析 | 第175-179页 |
| ·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强度计算公式 | 第179-182页 |
| ·颗粒破碎对模拟堆石料变形特性的影响 | 第182-1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186-187页 |
| 第7章 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弹塑性本构模型 | 第187-205页 |
| ·沈珠江双屈服面模型简介 | 第187-192页 |
| ·考虑颗粒破碎影响的体变计算公式 | 第192-194页 |
| ·切线变形模量E_T表达式的修正 | 第194-197页 |
| ·强度模型修正 | 第195-196页 |
| ·应变软化现象的模拟 | 第196-197页 |
| ·修正模型综述及模型验证 | 第197-204页 |
| ·基本方程 | 第197-198页 |
| ·模型参数及确定方法 | 第198-199页 |
| ·修正模型的验证 | 第199-204页 |
| ·本章小结 | 第204-205页 |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第205-207页 |
| ·研究成果和结论 | 第205-206页 |
| ·研究展望 | 第206-207页 |
| 参考文献 | 第207-216页 |
| 致谢 | 第216-217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2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