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园林设计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1 绪论 | 第8-17页 |
·研究动因 | 第8-9页 |
·研究起因 | 第8页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对象的确立 | 第9页 |
·研究内容、方法及角度 | 第9-10页 |
·研究内容 | 第9-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研究角度 | 第10页 |
·理论背景 | 第10-17页 |
·理论阐述 | 第10-12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影响下的园林发展动向 | 第12-17页 |
·审美范畴的泛化 | 第12-13页 |
·实践方面 | 第13-15页 |
·相关理论 | 第15-17页 |
2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园林实践的影响 | 第17-49页 |
·起源 | 第17-28页 |
·地域主义概念的流变 | 第17-23页 |
·芒福德对"地域主义"的重建 | 第18-19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的提出 | 第19-20页 |
·弗兰姆普敦的"抵抗建筑学"与"批判的地域主义" | 第20-23页 |
·西方战后的社会背景 | 第23-25页 |
·西方后工业社会的来临 | 第23页 |
·全球化与地域化 | 第23-25页 |
·现代建筑的困惑 | 第25页 |
·哲学的承接关系 | 第25-28页 |
·现象学与"基础存在主义" | 第25-27页 |
·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传统 | 第27-28页 |
·理论核心 | 第28-30页 |
·内部矛盾 | 第30-34页 |
·普世文明与地域文化是否可以调和? | 第30-31页 |
·什么是"地域主义"? | 第31-32页 |
·地域本身是否具有"不变的本质"? | 第32-33页 |
·文化趋同与地域消失 | 第33-34页 |
·小结 | 第34页 |
·在全球范围内的表现 | 第34-36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对园林设计的影响 | 第36-48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地域主义其他分支 | 第37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与当代园林设计思潮 | 第37-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3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对国外园林的影响 | 第49-63页 |
·早期先驱者地域主义园林设计的实践探索 | 第49-52页 |
·当代批判的地域主义发展的背景和社会动力 | 第52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在国外的园林设计实践及发展现状 | 第52-61页 |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 | 第53-55页 |
·气候条件 | 第53-54页 |
·地形地貌的特征 | 第54页 |
·本地植物 | 第54-55页 |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 | 第55-59页 |
·传统文化 | 第55-58页 |
·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 | 第58页 |
·地区产业历史系统 | 第58-59页 |
·从地区技术和材料的角度来看 | 第59-61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园林设计的发展趋势与方向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63页 |
4 批判的地域主义理论审视下的中国现代园林实践 | 第63-79页 |
·中国批判的地域主义园林实践发展的背景和社会动力 | 第63-66页 |
·从时间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园林实践的发展(必然性) | 第63-64页 |
·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现代园林实践的发展(必要性) | 第64-66页 |
·相关案例的比较与分析 | 第66-76页 |
·从自然环境角度来看 | 第66-69页 |
·气候条件 | 第66-67页 |
·地形地貌的特征 | 第67-68页 |
·本地植物 | 第68-69页 |
·从社会文化角度来看 | 第69-74页 |
·传统文化 | 第70-71页 |
·传统民俗和生活方式 | 第71-72页 |
·地区产业历史系统 | 第72-74页 |
·从地区技术和材料的角度来看 | 第74-76页 |
·国内成就及误区 | 第76-78页 |
·成就 | 第76-77页 |
·误区 | 第77-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5 对中国风景园林发展的再认识 | 第79-86页 |
·中国当代园林设计师的现实境遇和状态 | 第79-81页 |
·同质化和差异性 | 第79-80页 |
·策略上的异同 | 第80-81页 |
·批判的地域主义之中国化的思考 | 第81-86页 |
·边缘化与边缘姿态 | 第81-82页 |
·自我认同与文化自觉 | 第82-83页 |
·设计策略上的 | 第83-86页 |
6 结语 | 第86-87页 |
参考文献 | 第87-90页 |
图表目录 | 第90-93页 |
个人简介 | 第93-94页 |
导师简介 | 第94-95页 |
致谢 | 第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