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中国医学论文--中药学论文--中药化学论文

含小檗碱类中药品质生物评价与控制的初步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9页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第9-10页
第一章 绪论第10-21页
 第一节 中药质量评价和控制研究的现状和出路第10-13页
  1 中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现状第10页
  2 现行中药质量标准的局限性第10-11页
  3 中药、化学药和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模式的比较分析第11-12页
  4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及其在中药质量评价中的应用和意义第12-13页
 第二节 中药品质生物评价与控制的关键技术问题第13-15页
  1 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的筛选与验证第13-15页
  2 生物效价检测用参照物的选取与标定第15页
 第三节 本课题的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第15-21页
  1 研究目标第15-16页
  2 研究内容第16-20页
  3 研究方法第20-21页
第二章 样品采集加工和化学分析第21-36页
 第一节 样品的采集第21-22页
 第二节 样品的前处理和制备第22-23页
  1 样品的前处理第22-23页
  2 样品的制备第23页
 第三节 样品的化学分析第23-35页
  1 小檗碱等生物碱类成分含量测定第23-26页
  2 化学指纹图谱分析第26-35页
 第四节 小结第35-36页
第三章 基于管碟法的含小檗碱类中药生物效价检测研究第36-50页
 第一节 基于管碟法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系统考察第36-44页
  1 管碟法概述第36-37页
  2 管碟法生物效价检测条件的优化第37-40页
  3 管碟法效价检测的方法学考察第40-44页
 第二节 基于管碟法的含小檗碱类中药生物效价检测第44-50页
  1 仪器与材料第44页
  2 标准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44页
  3 菌悬液的制备第44页
  4 双碟的制备第44-45页
  5 试验设计第45页
  6 结果和分析第45-49页
  7 小结第49-50页
第四章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含小檗碱类中药生物效价检测研究第50-80页
 第一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系统考察第50-74页
  1 生物热动力学方法概述第50-54页
  2 生物热动力学分析条件的优化第54-61页
  3 生物热动力学分析的方法学考察第61-65页
  4 生物热动力学特征参数信息的提取和分析第65-68页
  5 工作参照物的选择和效价定义第68-70页
  6 基于生物热活性表达的中药生物效价检测方法的验证第70-74页
 第二节 基于生物热动力学的含小檗碱类中药生物效价检测第74-80页
  1 仪器与材料第74页
  2 方法第74页
  3 标准品和供试品溶液的制备第74页
  4 试验设计第74-75页
  5 结果和分析第75-78页
  6 小结第78-80页
第五章 综合分析第80-91页
 第一节 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第80-82页
  1 含小檗碱类中药抗菌效价与化学信息的相关性分析第80-81页
  2 不同方法所测得抑菌效价的相关性研究第81-82页
 第二节 含小檗碱类中药品质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第82-84页
  1 化学分析与生物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第82页
  2 生物热动力学法与管碟法分析特点的比较研究第82-84页
 第三节 含小檗碱类中药品质的模式识别第84-88页
  1 基于化学组分信息的含小檗碱类中药品质的模式识别第84-86页
  2 基于生物效应信息的含小檗碱类中药品质的模式识别第86-88页
 第四节 含小檗碱类中药品质生物评价体系的初步构建第88-91页
第六章 结语和讨论第91-94页
 1 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第91-92页
 2 问题与建议第92-94页
参考文献第94-97页
致谢第97-98页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第98-99页

论文共9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川贝母产地适应性分析及基于成分分析的采收加工方法研究
下一篇:通脉醒脑滴丸入血成分分析及透血脑屏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