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民工子女闲暇生活研究--基于苏州市一所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8-20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一) 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一) 国内外闲暇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二) 民工子女闲暇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三、研究设计与方法 | 第12-14页 |
(一)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四、基本概念及其界定 | 第14-18页 |
(一) 闲暇与休闲 | 第14-15页 |
(二) 闲暇生活、闲暇时间与闲暇活动 | 第15-17页 |
(三) 城市民工子女 | 第17-18页 |
五、相关理论视角 | 第18-20页 |
(一) 社会化理论 | 第18页 |
(二)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三) 社会关系网络理论 | 第19-20页 |
第二章 城市民工子女闲暇生活的基本情况 | 第20-30页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第20-22页 |
(一) 调查学校的概况 | 第20-21页 |
(二) 调查对象的概况 | 第21-22页 |
二、城市民工子女闲暇生活的现状 | 第22-30页 |
(一) 闲暇时空方面 | 第22-24页 |
(二) 闲暇群体方面 | 第24-25页 |
(三) 闲暇活动方面 | 第25-26页 |
(四) 闲暇满意度方面 | 第26-28页 |
(五) 闲暇技能的掌握方面 | 第28-29页 |
(六) 闲暇监管方面 | 第29-30页 |
第三章 城市民工子女闲暇生活的问题及其后果 | 第30-38页 |
一、存在的问题 | 第30-33页 |
(一) 闲暇结构不协调 | 第30-31页 |
(二) 闲暇内容娱乐化 | 第31-32页 |
(三) 闲暇空间非城市化 | 第32页 |
(四) 闲暇群体同质 | 第32-33页 |
(五) 闲暇监管薄弱 | 第33页 |
二、存在问题的后果 | 第33-38页 |
(一) 闲暇行为越轨 | 第33-35页 |
(二) 城市边缘化 | 第35-36页 |
(三) 自身全面发展受阻 | 第36-37页 |
(四) 人身安全问题勘忧 | 第37-38页 |
第四章 城市民工子女闲暇生活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8-47页 |
一、家庭因素 | 第38-41页 |
(一) 父母较“忙”、“累”的工作 | 第38-39页 |
(二) 父母较低的文化素质 | 第39页 |
(三) 多弟、妹的家庭结构 | 第39-40页 |
(四) 有限的家庭经济条件 | 第40页 |
(五) 偏远的家庭居住位置 | 第40-41页 |
二、学校因素 | 第41-42页 |
三、城市社会因素 | 第42-44页 |
(一) 相互偏见的存在 | 第42-44页 |
(二) 闲暇场所与设施的缺乏 | 第44页 |
四、民工子女自身因素 | 第44-47页 |
(一) 闲暇认知的偏差 | 第44-46页 |
(二) 自我身份认同的限制 | 第46-47页 |
第五章 城市民工子女健康闲暇生活方式的培育 | 第47-55页 |
一、学校的教育与引导 | 第47-49页 |
(一) 树立闲暇教育意识,加强关心与指导 | 第47-48页 |
(二) 严格执行课程教学,注重兴趣与技能的培养 | 第48-49页 |
二、城市社会的关心与支持 | 第49-51页 |
(一) 适时关注与宣传,加强交流与互动 | 第49-50页 |
(二) 发挥社区作用,加强服务与指导 | 第50-51页 |
(三) 积极提供场所设施,促其融入城市闲暇 | 第51页 |
三、子女自身的调动与投入 | 第51-52页 |
(一) 树立正确闲暇认知 | 第51-52页 |
(二) 主动参与闲暇活动 | 第52页 |
(三) 积极融入城市闲暇 | 第52页 |
四、家庭的引导与协作 | 第52-53页 |
(一) 增强闲暇教育意识 | 第52-53页 |
(二) 树立良好闲暇典范 | 第53页 |
(三) 提高闲暇教育水平 | 第53页 |
五、政府及相关组织的支持与配合 | 第53-55页 |
(一) 制定相关倾斜政策 | 第53-54页 |
(二) 加强区域规划和管理 | 第54页 |
(三) 适时组织相关活动 | 第54-5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 第55-59页 |
一、结论 | 第55-57页 |
二、讨论 | 第57-59页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附录 | 第64-70页 |
后记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