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1-29页 |
第一章 CLA及其生理功能和意义 | 第11-16页 |
1 CLA的结构和来源 | 第11-12页 |
2 CLA的生理功能和意义 | 第12-14页 |
·降低体脂 | 第12-13页 |
·调节免疫 | 第13页 |
·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 第13-14页 |
·抗癌作用 | 第14页 |
·改善骨组织代谢 | 第14页 |
3 CLA的未来展望 | 第14-16页 |
第二章 CLA的分析方法 | 第16-19页 |
1 紫外(UV)检测法 | 第16页 |
2 红外(IR)检测法 | 第16页 |
3 气相色谱法(GC) | 第16-17页 |
4 银离子—高效液相色谱法(AG+-HPLC) | 第17-18页 |
5 气-质联用(GC-MS) | 第18页 |
6 核磁共振(NMR)法 | 第18页 |
7 总结 | 第18-19页 |
第三章 共轭亚油酸在反刍动物体内形成的机理 | 第19-25页 |
1 参与脂肪酸氢化的瘤胃微生物 | 第19-20页 |
2 瘤胃内亚油酸和亚麻酸的生物氢化过程 | 第20-22页 |
3 组织中CLA的合成 | 第22-25页 |
第四章 影响CLA生物合成的因素 | 第25-29页 |
1 瘤胃细菌群 | 第25页 |
2 PH值 | 第25-26页 |
3 激素和神经内分泌调节 | 第26页 |
4 日粮因素 | 第26-28页 |
5 物品种及个体差异 | 第28-29页 |
第二篇 试验研究 | 第29-63页 |
第一章 茼蒿提取物对瘤胃消化代谢的影响 | 第29-42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30-32页 |
·试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 第30页 |
·主要化学试剂及仪器 | 第30页 |
·实验设计 | 第30-31页 |
·样品分析 | 第31页 |
·数据统计 | 第31-32页 |
2 结果 | 第32-39页 |
·pH的变化 | 第32-33页 |
·NH3-N的变化 | 第33-34页 |
·MCP的变化 | 第34-35页 |
·VFA的变化 | 第35-39页 |
3 讨论 | 第39-41页 |
·茼蒿甲醇提取物对pH值的影响 | 第39-40页 |
·茼蒿甲醇提取物对NH3-N和MCP的影响 | 第40页 |
·茼蒿甲醇提取物对VFA的影响 | 第40-41页 |
4 结论 | 第41-42页 |
第二章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长链脂肪酸方法的建立 | 第42-50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42-45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2-43页 |
·色谱条件 | 第43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43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43-44页 |
·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44-45页 |
·数据统计 | 第45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45-48页 |
·色谱图及标准曲线 | 第45-46页 |
·回收率实验 | 第46-48页 |
3 讨论 | 第48-49页 |
·关于样品的准备 | 第48页 |
·关于瘤胃液脂肪酸的提取 | 第48页 |
·关于甲酯化方法 | 第48-49页 |
·关于色谱条件的选择 | 第49页 |
4 结论 | 第49-50页 |
第三章 茼蒿提取物对亚油酸在瘤胃中生物氢化的影响 | 第50-63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50-54页 |
·动物的饲养管理 | 第50-51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51页 |
·试验设计 | 第51页 |
·样品前处理 | 第51-53页 |
·色谱条件 | 第53页 |
·标准溶液的配制 | 第53页 |
·定性和定量分析 | 第53页 |
·数据统计 | 第53-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0页 |
·茼蒿提取物成分分析 | 第54-55页 |
·色谱图及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瘤胃内C16:0、C18:0、c9-C18:1、C18:2和CLA的变化 | 第56-59页 |
·瘤胃内C18:3和TVA的变化 | 第59-60页 |
3 讨论 | 第60-63页 |
全文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5页 |
致谢 | 第75-77页 |
附录 | 第77-79页 |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