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序论 | 第8-12页 |
(一) 选题的原因 | 第8页 |
(二) 前人对《真赏斋》的研究 | 第8-10页 |
(三) 《真赏斋图》基本情况 | 第10-12页 |
一 文征明与《真赏斋图》 | 第12-19页 |
(一) 文征明的以别业为名的作品 | 第12-13页 |
1 流传作品 | 第12-13页 |
2 未流传有著录的作品 | 第13页 |
(二) 《真赏斋图》形式的特殊性 | 第13-14页 |
1 茅屋与太湖石的冲突 | 第13-14页 |
2 梧桐题材的独有性 | 第14页 |
3 鼎彝题材的独有性 | 第14页 |
4 架子题材的稀少性 | 第14页 |
5 重复创作的疑问 | 第14页 |
(三) 文征明与真赏斋的关系 | 第14-18页 |
1 斋主是谁 | 第14-16页 |
2 真赏斋的建造时间 | 第16页 |
3 文征明与斋主的交往 | 第16-18页 |
小结 | 第18-19页 |
二 两幅《真赏斋图》的形式比较 | 第19-22页 |
(一) 两幅《真赏斋图》的相同点 | 第19页 |
1 斋内人物的姿势 | 第19页 |
2 斋的形制 | 第19页 |
3 斋前的树的位置 | 第19页 |
4 环境中的相同点 | 第19页 |
(二) 两幅《真赏斋图》的相异点 | 第19-20页 |
1 斋的数量的增减 | 第19页 |
2 人物的增减 | 第19页 |
3 斋前的树种变化 | 第19-20页 |
4 环境中的增减物 | 第20页 |
5 对异同点的总结 | 第20页 |
(三) 《真赏斋图》是否写实 | 第20-21页 |
1 其中可否有模式 | 第20页 |
2 图与文本《真赏斋赋》的比较 | 第20-21页 |
小结 | 第21-22页 |
三 两幅《真赏斋图》的内涵比较 | 第22-39页 |
(一) 两幅图中的藏品变化 | 第22-36页 |
1 国博本中鼎彝含义与文征明的关系 | 第22-25页 |
2 其他藏品的"隐"与"显"的区别 | 第25页 |
3 上博本相对同类作品的特殊性与国博本相对的相似性 | 第25-32页 |
4 上博本与国博本对"道"、"艺"的不同强调 | 第32-36页 |
(二) 不同的树种赋予斋不同的环境意境 | 第36-37页 |
1 松树暗含的环境 | 第36-37页 |
2 梧桐暗含的环境 | 第37页 |
(三) 斋周围不同景物的暗指含义 | 第37-38页 |
1 上博本《真赏斋图》中斋的山林性 | 第37页 |
2 国博本《真赏斋图》中斋的庭院性 | 第37-38页 |
3 真山与假山的差异 | 第38页 |
4 有风与无风的差异 | 第38页 |
5 其他艺事的变化 | 第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四 两幅《真赏斋图》内涵不同的原因探讨 | 第39-41页 |
(一) 国博本的创作环境 | 第39-40页 |
1 国事的和平 | 第39页 |
2 家人的入仕 | 第39-40页 |
(二) 文征明内在观念的分析 | 第40-41页 |
1 文征明的仕隐观 | 第40页 |
2 明人的仕隐观 | 第40-41页 |
(三) 年龄和"游"、"居"的关系 | 第41页 |
小结 | 第41页 |
结论 | 第41-43页 |
图版 | 第43-54页 |
附件 | 第54-66页 |
真赏斋铭 | 第54-55页 |
真赏斋赋 | 第55-66页 |
本文图像的图版来源 | 第66-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69页 |
感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