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引言 | 第7-9页 |
第一章 交通肇事罪概述 | 第9-11页 |
一、交通肇事罪的概念 | 第9页 |
二、交通肇事罪的历史沿革 | 第9-11页 |
第二章 交通肇事罪的主体及“共犯”问题 | 第11-21页 |
一、1979 年和1997 年刑法条文中主体范围的变化 | 第11-12页 |
二、关于司法解释对本罪主体规定的合理性思考 | 第12-13页 |
(一) 主体身份的合理性 | 第12页 |
(二) 间接责任人主体行为的合理性 | 第12-13页 |
(三) 《解释》对主体身份及其行为列举的不足 | 第13页 |
三、主体范围进一步扩大的必要性 | 第13-16页 |
四、非机动车辆驾驶者、行人可否成为交通肇事罪主体 | 第16-18页 |
五、对司法解释“共犯”规定的分析 | 第18-21页 |
第三章 对“无能力赔偿数额”入罪和交通事故责任的思考 | 第21-27页 |
一、对“无能力赔偿数额”入罪的思考 | 第21-24页 |
(一) 对“无能力赔偿数额”一词的理解 | 第21-22页 |
(二) “无能力赔偿数额”是否应作为入罪的标准 | 第22-24页 |
二、对交通事故责任的思考 | 第24-27页 |
(一) 通事故责任与交通肇事罪的关系 | 第24页 |
(二) 交通事故责任相关问题 | 第24-27页 |
第四章 “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及罪名认定 | 第27-33页 |
一、“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的理解 | 第27-29页 |
二、“因逃逸致人死亡”的理解及罪名认定 | 第29-33页 |
第五章 交通肇事罪的自首 | 第33-39页 |
一、交通肇事罪自首的理论界定 | 第33-35页 |
二、交通肇事罪自首的实践判定 | 第35-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