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37页 |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研究 | 第14-20页 |
·水稻白叶枯病研究概况 | 第14-15页 |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致病因子 | 第15-18页 |
·Xoo 基因组学 | 第18-20页 |
·细菌鞭毛的研究 | 第20-26页 |
·鞭毛的形态结构 | 第20-21页 |
·鞭毛基因表达调控 | 第21-25页 |
·鞭毛在致病性中的作用 | 第25-26页 |
·FleQ 与σ~(54) 的协同作用 | 第26-29页 |
·转录调控因子FleQ | 第27-28页 |
·选择性sigma 因子σ~(54) | 第28-29页 |
·Xoo 中的sigma 因子 | 第29页 |
·细菌基因突变的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物理诱变 | 第29-30页 |
·化学诱变 | 第30页 |
·转座子诱变 | 第30-31页 |
·标记置换 | 第31页 |
·细菌生物膜研究 | 第31-35页 |
·生物膜的定义 | 第31-32页 |
·生物膜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 第32-33页 |
·生物膜研究的意义 | 第33-34页 |
·生物膜研究的热点问题与挑战 | 第34-35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35页 |
·技术路线 | 第35-37页 |
第二章 转录调控因子FleQxoo 的原核表达、纯化与检测 | 第37-54页 |
·引言 | 第3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7-43页 |
·材料与试剂 | 第37-38页 |
·技术路线 | 第38页 |
·fleQxoo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38-40页 |
·fleQxoo 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40-41页 |
·FleQxoo 蛋白表达、纯化与Western blotting 检测 | 第41-43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3-52页 |
·fleQxoo 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第43-48页 |
·fleQxoo 克隆与表达质粒构建 | 第48-51页 |
·FleQxoo 蛋白的表达、纯化与检测 | 第51-52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52-54页 |
第三章 FleQxoo 蛋白与鞭毛基因启动子的作用 | 第54-68页 |
·引言 | 第5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4-56页 |
·受FleQxoo 调控的靶基因的分析与PCR 扩增 | 第54-55页 |
·凝胶阻滞试验(EMSA) | 第55-5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6-65页 |
·鞭毛基因启动子分析与扩增 | 第56-60页 |
·FleQxoo 与鞭毛基因启动子的作用 | 第60-65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65-68页 |
第四章 鞭毛基体基因fliExoo 的突变体分析 | 第68-86页 |
·引言 | 第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68-75页 |
·供试质粒、菌株及其培养条件 | 第68-69页 |
·主要试剂与仪器 | 第69页 |
·fliExoo 基因缺失突变体构建 | 第69-73页 |
·细菌生长速率的测定 | 第73页 |
·细菌运动性测试和鞭毛的电镜观察 | 第73-74页 |
·胞外酶活性和多糖产生的检测 | 第74页 |
·生物膜形成的测定 | 第74页 |
·致病性和致敏性反应测定 | 第74-7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75-84页 |
·fliExoo 基因突变体载体构建 | 第75页 |
·fliExoo 基因突变体的获得 | 第75-79页 |
·突变体的生长性状 | 第79-80页 |
·突变体△fliExoo 鞭毛依赖的运动性 | 第80-81页 |
·突变体胞外酶和胞外多糖的产生 | 第81页 |
·突变体生物膜形成能力 | 第81页 |
·突变体的致病性和致敏性反应 | 第81-84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84-86页 |
第五章 水稻白叶枯病菌不同鞭毛基因缺失突变体生物膜检测 | 第86-100页 |
·引言 | 第8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6-89页 |
·供试菌株 | 第86-87页 |
·主要试剂、用品与仪器 | 第87页 |
·生物膜形成测定 | 第87-8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9-97页 |
·1.5 ml 离心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 | 第89-92页 |
·玻璃试管表面生物膜的形成 | 第92-93页 |
·96 孔板上生物膜的形成 | 第93-97页 |
·小结与讨论 | 第97-100页 |
第六章 全文结论 | 第100-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16页 |
致谢 | 第116-117页 |
作者简历 | 第11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