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导论 | 第12-21页 |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2-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资料述评 | 第15-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创新之处 | 第19-21页 |
第1章 政府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相关理论 | 第21-32页 |
·政府职能与公共服务职能的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政府职能 | 第21-22页 |
·公共服务职能 | 第22-23页 |
·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论内涵 | 第23-29页 |
·服务型政府的价值定位 | 第23-24页 |
·服务型政府的公共性理念 | 第24-27页 |
·马克思主义政府服务观理论 | 第27-28页 |
·经济建设型理念向公共服务理念的转变 | 第28-29页 |
·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内涵 | 第29-31页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第2章 国内外乡镇政府发展状况:中美比较 | 第32-40页 |
·我国乡镇机构的历史演变过程 | 第32-34页 |
·人民公社时期(1958 年到1982 年) | 第32-33页 |
·撤社建乡时期(1983 开始) | 第33-34页 |
·美国乡镇政府机构设立经验及启示 | 第34-37页 |
·美国乡镇政府设立的特点 | 第35-36页 |
·美国乡镇的培育理念 | 第36-37页 |
·中美乡镇政府发展经验的比较 | 第37-38页 |
·功能赋予上的差别 | 第37-38页 |
·财政来源上的不同 | 第38页 |
·小结本章 | 第38-40页 |
第3章 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紧迫性和可行性分析 | 第40-50页 |
·我国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紧迫性分析 | 第40-46页 |
·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现实性要求 | 第40-42页 |
·乡镇政府服务农村发展的能力相对滞后 | 第42-43页 |
·重塑乡镇政府形象的必由之路 | 第43-44页 |
·优化利用行政管理费用的需求 | 第44-45页 |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 | 第45-46页 |
·我国乡镇政府转型的可行性分析 | 第46-48页 |
·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的经济条件 | 第46-47页 |
·促进乡镇政府转型的理论条件 | 第47-48页 |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职能重新定位是乡镇政府转型的突破点 | 第50-62页 |
·乡镇政府职能的重新界定 | 第50-52页 |
·乡镇政府职能重新定位的内涵 | 第50-51页 |
·乡镇政府的新职能 | 第51-52页 |
·乡镇政府职能转型的理论解决方法 | 第52-55页 |
·路径依赖理论 | 第52-54页 |
·委托代理理论 | 第54-55页 |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尝试 | 第55-59页 |
·培育农村地区的非政府组织 | 第55-56页 |
·加强研究和评价实践经验 | 第56-57页 |
·创新与农村金融体系合作的机制 | 第57页 |
·建立信用评级体系 | 第57-58页 |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 第58页 |
·建立健全农村人才服务体系 | 第58-59页 |
·乡镇政府实现职能转型的困境与障碍 | 第59-61页 |
·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理论困境 | 第59-60页 |
·利益重新调整的影响 | 第60页 |
·行政执行力的亟待提升 | 第60-61页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5章 执行能力的提升是职能转型成功的保证 | 第62-69页 |
·行政执行能力相关理论 | 第62-64页 |
·行政执行力的概念 | 第62-63页 |
·行政执行力是完善服务职能的生命力 | 第63-64页 |
·乡镇政府执行力亟待提升的方面 | 第64-65页 |
·基层治理能力的提升 | 第64-65页 |
·创设合作项目能力的提升 | 第65页 |
·乡镇政府执行力提升的途径 | 第65-68页 |
·科学制定行政执行力考核机制 | 第65-66页 |
·构建和谐型的行政执行力环境 | 第66-67页 |
·注重创新型人才的引进 | 第67页 |
·建构与社会共同治理的模式 | 第67-68页 |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第6章 山东省安丘市凌河镇政府职能转变案例调查与分析 | 第69-75页 |
·凌河镇的乡镇组织 | 第69-70页 |
·凌河镇情况 | 第69页 |
·凌河镇直属职能机构 | 第69-70页 |
·凌河镇直属机构职能转变与特点 | 第70-73页 |
·新设置的职能机构 | 第70-71页 |
·凌河镇新机构开展的公共服务建设 | 第71-73页 |
·行政执行力状况 | 第73-74页 |
·本章小结 | 第74-75页 |
结论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82页 |
作者简介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