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1 引言 | 第9-17页 |
| ·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 ·研究现状 | 第10-16页 |
| ·单增李斯特菌生物学特征 | 第11页 |
| ·单增李斯特菌的流行病学 | 第11-13页 |
| ·致病性及相关毒力因子 | 第13-14页 |
| ·分离鉴定方法 | 第14-16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页 |
| ·研究路线 | 第16-17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7-25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19页 |
| ·标准菌株 | 第17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17页 |
| ·培养基 | 第17-18页 |
| ·主要试剂 | 第18-19页 |
| ·主要仪器设备 | 第19页 |
| ·试验方法 | 第19-25页 |
| ·样品的采集 | 第19页 |
|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离 | 第19-21页 |
| ·单增李斯特菌的鉴定 | 第21-23页 |
| ·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因子——内化素基因的鉴定 | 第23-25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5-37页 |
| ·单核增生李斯特氏菌的自然分布研究 | 第25-29页 |
| ·菌株的鉴定 | 第25-27页 |
| ·菌株的生理生化特性研究 | 第27-28页 |
| ·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布区域及分布状况分析 | 第28-29页 |
| ·单增李斯特菌致病因子——内化素的基因鉴定及其分布研究 | 第29-37页 |
| ·inlA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225 bp) | 第29-30页 |
| ·inlB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146 bp) | 第30页 |
| ·inlC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为570 bp) | 第30-31页 |
| ·inlC_2D,inlD,inlE,inlF,inlH 和inlG 的PCR 鉴定(扩增片段长度分别为inlC_2D 2115 bp,inlD 432 bp,inlE 727 bp,inlF 1079 bp,inlH 204 bp,inlG776 | 第31-34页 |
| ·PCR 产物序列测定及同源性比较 | 第34-37页 |
| 4 讨论 | 第37-41页 |
| ·不同选择性培养基对单增李斯特菌检出率的影响 | 第37页 |
| ·内化素基因型分析 | 第37-39页 |
| ·内化素基因型的分型依据分析 | 第37-39页 |
| ·内化素基因型的分型结果 | 第39页 |
| ·食品源分布 | 第39-40页 |
| ·预防措施 | 第40-41页 |
| ·李斯特菌在食品中的污染及有效控制方法 | 第40页 |
| ·李斯特菌在环境中的污染及有效控制方法 | 第40-41页 |
| 5 结论 | 第41-42页 |
| 附件 | 第42-44页 |
| 参考文献 | 第44-50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50-51页 |
| 作者简历 | 第51-52页 |
| 致谢 | 第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