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1 引言 | 第9-19页 |
| ·发生历史和现状 | 第9页 |
| ·症状 | 第9页 |
| ·病原 | 第9-14页 |
| ·玉米粗缩病的寄主及传毒介体 | 第14-15页 |
| ·发病规律 | 第15页 |
| ·防治措施 | 第15-16页 |
| ·玉米粗缩病生理生化方面的研究 | 第16-17页 |
| ·植物病毒侵染引起激素水平变化 | 第17-19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9-24页 |
| ·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玉米组织细胞的变化 | 第19页 |
| ·材料和方法 | 第19页 |
| ·ID-ELISA 检测玉米叶片中RBSDV 的浓度 | 第19-20页 |
| ·试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 第19-20页 |
| ·试验方法 | 第20页 |
| ·RBSDV 侵染玉米后不同部位内源激素水平的测定 | 第20-24页 |
| ·试验材料和主要仪器 | 第20-21页 |
| ·试验方法 | 第21-24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4-31页 |
| ·感染水稻黑条矮缩病毒的玉米组织细胞的变化 | 第24-25页 |
| ·RBSDV 对叶脉细胞形态的影响 | 第24页 |
| ·RBSDV 对玉米植株茎节组织细胞的影响 | 第24-25页 |
| ·ID-ELISA 检测玉米叶片中RBSDV 的浓度 | 第25-26页 |
| ·田间RBSDV 的检测 | 第25-26页 |
| ·网室 RBSDV 的检测 | 第26页 |
| ·RBSDV 侵染玉米后不同部位内源激素水平的测定 | 第26-31页 |
| ·生物学症状表现 | 第26页 |
| ·RBSDV 对玉米GA 含量的影响 | 第26-28页 |
| ·RBSDV 对玉米 ABA 含量的影响 | 第28页 |
| ·RBSDV 对玉米IAA 含量的影响 | 第28-29页 |
| ·RBSDV 对玉米ZR 含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 4 讨论 | 第31-32页 |
| ·RBSDV 侵染玉米植株后组织细胞和内源激素水平变化 | 第31页 |
| ·进一步研究设想 | 第31-32页 |
| 5 结论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文章 | 第37-38页 |
| 作者简介 | 第38-39页 |
| 致谢 | 第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