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科学教育与普及论文

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目录第6-8页
一、绪论第8-11页
 (一)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第8-9页
  1. 研究背景第8-9页
  2. 问题的提出第9页
 (二) 研究目的、意义及方法第9-11页
  1. 研究目的第9页
  2. 研究意义第9页
  3. 研究方法第9-11页
二、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研究综述和相关理论基础第11-20页
 (一) 课程体系及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1-14页
  1. 课程第11-12页
  2. 课程体系、课程结构与课程设置第12-14页
  3. 课程体系构成要素第14页
 (二)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综述第14-16页
  1. 国外研究现状第14-15页
  2. 国内研究现状第15-16页
 (三) 课程体系研究的理论与现实基础第16-20页
  1. 研究的理论基础第16-18页
  2. 研究的现实基础第18-20页
三、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高中生物学教师素质现状第20-30页
 (一) 高中生物学教师素质的组成第20-22页
  1. 生物学教师的思想品德素质第20页
  2. 生物学教师的知识和文化素质第20-21页
  3. 生物学教师的能力和技能素质第21-22页
  4. 身心素质第22页
 (二)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高中生物学教师素质现状第22-30页
  1. 基本情况第22-23页
  2. 思想品德及职业观第23-24页
  3. 知识掌握方面第24-25页
  4. 教学能力方面第25-27页
  5. 人际及科研能力方面第27页
  6. 身心素质方面第27-28页
  7. 对新课改的认识第28页
  8. 对高师院校课程设置建议第28页
  9. 结果分析第28-30页
四、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比较第30-64页
 (一) 培养目标及培养模式的比较第31-36页
  1、培养目标的比较第31-34页
  2. 培养模式研究第34-36页
 (二) 学制的比较第36-38页
 (三) 课程结构模式构建现状概述第38-43页
 (四) 课程模块设置比例的比较第43-52页
  1. 通识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的比例分析第43-45页
  2. 必修和选修课程模块的比例分析第45-48页
  3. 学科专业课程各模块的学分比例分析第48-49页
  4. 教育专业课程各模块的比例分析第49-52页
 (五) 课程内容和开课时间的比较第52-64页
  1. 通识课程第52-55页
  2. 学科专业课程第55-59页
  3. 教师教育课程第59-64页
五、结论与建议第64-71页
 (一) 对我国高师院校生物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总体评价第64-65页
 (二) 课程体系改革应处理好几对关系第65-66页
  1. 正确处理“师范性”与“学术性”的关系第65页
  2. 正确处理学科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关系第65-66页
  3. 正确处理适应社会需求与人的发展需求之间的关系第66页
 (三) 课程体系设置的原则第66-67页
  1. 全面性原则第66页
  2. 目标性原则第66页
  3. 整体优化原则第66-67页
  4. 个性化原则第67页
  5. 前瞻性原则第67页
 (四) 对课程体系改革的若干建议第67-71页
  1. 找准学校定位,优化培养目标和培养模式第67-68页
  2. 合理构建课程体系,协调比重,注重整合第68-69页
  3. 突出实践技能性,强化教育实践和生物实验课程改革力度第69页
  4. 加强教学科研和活动、环境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学术氛围和隐形文化第69-71页
参考文献第71-74页
附录第74-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7-78页
致谢第78-79页

论文共7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NCEP数据的浙江省空中水资源研究
下一篇:水稻边缘细胞对铁毒响应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