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2页 |
| ·适应性设计的概念及提出 | 第12-14页 |
| ·产品适应性设计关键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19页 |
| ·参数化变型设计技术概况 | 第14-16页 |
| ·模块化设计技术概况 | 第16-17页 |
| ·接口设计技术概况 | 第17-18页 |
| ·公理化设计技术概况 | 第18-19页 |
| ·目前存在的不足 | 第19-20页 |
| ·本文的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课题来源 | 第20页 |
| ·论文体系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第2章 可拓设计基本理论及矛盾问题分析 | 第22-33页 |
| ·可拓设计基本理论 | 第22-25页 |
| ·基元 | 第22-24页 |
| ·关联函数 | 第24-25页 |
| ·拓展分析 | 第25-27页 |
| ·拓展分析原理 | 第25-26页 |
| ·拓展分析方法 | 第26-27页 |
| ·可拓设计中的变换 | 第27-30页 |
| ·可拓变换的概念 | 第27页 |
| ·可拓设计中的基本变换算子 | 第27-30页 |
| ·产品适应性设计中存在的两类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 ·产品适应性设计矛盾问题界定 | 第31-32页 |
| ·本章小节 | 第32-33页 |
| 第3章 基于传导变换的适应性设计不相容问题研究 | 第33-48页 |
|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不相容问题 | 第33页 |
| ·不相容问题的定义 | 第33页 |
| ·不相容问题的解变换 | 第33页 |
|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不相容问题的求解 | 第33-37页 |
| ·可拓设计基元 | 第33-34页 |
| ·不相容问题的相容度函数建立 | 第34-35页 |
| ·不相容问题的蕴含分析 | 第35-36页 |
|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传导变换 | 第36-37页 |
| ·不相容问题的传导变换蕴含树求解 | 第37页 |
| ·基于传导变换的不相容问题求解流程 | 第37-39页 |
| ·传导变换在 LED分拣机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上的应用 | 第39-47页 |
|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中的不相容问题分析 | 第39-40页 |
|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中不相容核问题可拓模型 | 第40页 |
|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中不相容问题的相容度函数计算 | 第40-42页 |
| ·设计目标问题的蕴含分析 | 第42-44页 |
| ·传导变换蕴含求解 | 第44-45页 |
| ·振动盘适应性方案输出 | 第45-47页 |
| ·本章小节 | 第47-48页 |
| 第4章 基于转换桥方法的适应性设计对立问题研究 | 第48-70页 |
|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对立问题 | 第48-49页 |
| ·对立问题的定义 | 第48页 |
| ·转换桥的定义 | 第48-49页 |
|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对立问题求解 | 第49-55页 |
| ·转换桥方法与TRIZ在解决对立问题上的分析对比 | 第49-50页 |
| ·对立问题的共存度函数建立 | 第50-51页 |
| ·对立问题的发散分析 | 第51-52页 |
| ·变换算子及其优先级 | 第52-53页 |
| ·变换方向及变换效应 | 第53-55页 |
| ·基于转换桥方法的对立问题求解流程 | 第55-57页 |
| ·转换桥方法在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中的应用 | 第57-69页 |
| ·机械产品适应性设计中的转换桥 | 第57-58页 |
|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中的对立问题分析 | 第58-59页 |
|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中对立核问题可拓模型 | 第59页 |
|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对立问题的共存度函数计算 | 第59-60页 |
| ·转换桥详细构建过程 | 第60-68页 |
| ·油锯把手适应性方案输出 | 第68-69页 |
| ·本章小节 | 第69-70页 |
| 第5章 可拓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开发 | 第70-81页 |
| ·系统开发背景及工程意义 | 第70页 |
| ·系统配置及开发工具选择 | 第70-71页 |
| ·Solid Works二次开发技术简介 | 第71-72页 |
| ·基于VB 6.0的Solid Works二次开发技术 | 第72页 |
| ·可拓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 | 第72-80页 |
| ·振动盘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 | 第72-77页 |
| ·油锯把手适应性设计原型系统 | 第77-80页 |
| ·本章小节 | 第80-81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81-83页 |
| ·本论文的工作总结 | 第81页 |
| ·展望 | 第81-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87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获得的成果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