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符号清单 | 第11-13页 |
目次 | 第13-1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9-43页 |
·引言 | 第19-20页 |
·密闭空气中CO_2的膜法去除技术 | 第20-31页 |
·支撑液膜技术 | 第21-25页 |
·膜基气体吸收 | 第25-27页 |
·凝胶膜技术 | 第27-28页 |
·新型促进传递复合膜 | 第28-30页 |
·其它 | 第30-31页 |
·密闭空气中CO_2膜法去除技术筛选 | 第31-37页 |
·碳酸酐酶 | 第32-33页 |
·基于碳酸酐酶(CA)的膜系统 | 第33-34页 |
·碳酸酐酶的固定化 | 第34-37页 |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凝胶 | 第37-39页 |
·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材料 | 第37-38页 |
·水滑石 | 第38-39页 |
·基于碳酸酐酶的膜反应器促进传递CO_2机理研究 | 第39-41页 |
·本研究课题的提出 | 第41-43页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43-50页 |
·化学试剂 | 第43-44页 |
·实验仪器 | 第44页 |
·分析表征方法 | 第44-46页 |
·X射线衍射(XRD)分析 | 第44-45页 |
·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 第45页 |
·X射线能谱(EDS)分析 | 第45页 |
·热重/差热综合热分析仪(TG-DTA) | 第45页 |
·扫描电镜(SEM)分析 | 第45页 |
·冷冻扫描电镜(CryoSEM)分析 | 第45页 |
·透射电镜(TEM)分析 | 第45-46页 |
·吸水(盐)性能的测试 | 第46页 |
·碳酸酐酶的酶活测定 | 第46-47页 |
·测定原理 | 第46页 |
·Tris-HCl缓冲溶液及饱和CO_2水溶液的配制 | 第46-47页 |
·测定方法 | 第47页 |
·CO_2配气方案 | 第47-48页 |
·气相中CO_2、N_2和O_2含量的测定 | 第48-50页 |
第3章 Mg/Al水滑石的制备及其有机改性 | 第50-58页 |
·前言 | 第50页 |
·实验部分 | 第50-52页 |
·高结晶度Mg-Al碳酸根型水滑石的制备 | 第50-51页 |
·水滑石的有机改性 | 第51-5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7页 |
·XRD测试 | 第52-53页 |
·FT-IR测试 | 第53-54页 |
·TG-DTA测试 | 第54-55页 |
·有机改性水滑石的结构模拟 | 第55-56页 |
·水滑石的形貌(SEM) | 第56-57页 |
·小结 | 第57-58页 |
第4章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 第58-71页 |
·前言 | 第58页 |
·高吸水性凝胶的吸水原理 | 第58-59页 |
·耐盐高吸水性凝胶 | 第59-60页 |
·盐类对高吸水性凝胶的影响 | 第59-60页 |
·提高吸水凝胶耐盐性的方法 | 第60页 |
·实验部分 | 第60-63页 |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高吸水性凝胶的制备 | 第61-62页 |
·聚合反应机理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的吸水耐盐性能 | 第63-68页 |
·体系油水比对凝胶吸水耐盐性能的影响 | 第63-64页 |
·引发剂用量对凝胶吸水耐盐性能的影响 | 第64-65页 |
·交联剂用量对凝胶吸水耐盐性能的影响 | 第65页 |
·丙烯酰胺用量对凝胶吸水耐盐性能的影响 | 第65-66页 |
·丙烯酸中和度对凝胶吸水耐盐性能的影响 | 第66-68页 |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凝胶的结构与形貌表征 | 第68-70页 |
·小结 | 第70-71页 |
第5章 聚(丙烯酸-丙烯酰胺)/水滑石纳米复合凝胶的制备及表征 | 第71-83页 |
·前言 | 第71页 |
·实验部分 | 第71-72页 |
·水滑石(HT)的制备及其插层改性 | 第71页 |
·PAA-AAm/HT纳米复合凝胶的制备 | 第71-7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72-81页 |
·PAA-AAm/HT纳米复合凝胶的结构与形貌 | 第72-76页 |
·不同水滑石含量对纳米复合凝胶吸水(盐水)性能的影响 | 第76-78页 |
·PAA-AAm/HT纳米复合凝胶在不同浓度盐溶液中的吸盐水性能 | 第78-79页 |
·不同水滑石含量对凝胶吸水速率的影响 | 第79-81页 |
·小结 | 第81-83页 |
第6章 纳米复合凝胶用于碳酸酐酶的固定化 | 第83-96页 |
·前言 | 第83页 |
·实验部分 | 第83-86页 |
·包埋法固定化碳酸酐酶 | 第83页 |
·包埋共价结合法固定化碳酸酐酶 | 第83-85页 |
·碳酸酐酶(CA)溶液的标准曲线 | 第85-8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6-95页 |
·固定化碳酸酐酶的酶活回收率 | 第86-88页 |
·固定化碳酸酐酶的酶量 | 第88-89页 |
·固定化前后凝胶微观结构的变化 | 第89-91页 |
·固定化酶的热稳定性 | 第91页 |
·固定化酶的储藏稳定性 | 第91-93页 |
·有机溶剂对固定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93-94页 |
·固定化酶在盐溶液中的稳定性 | 第94-95页 |
·小结 | 第95-96页 |
第7章 凝胶酶膜反应器去除低浓度CO_2的研究 | 第96-113页 |
·前言 | 第96页 |
·实验部分 | 第96-100页 |
·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组件的设计 | 第96-98页 |
·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去除CO_2的实验装置 | 第98-99页 |
·影响该酶膜反应器去除CO_2的因素 | 第99页 |
·该酶膜反应器去除CO_2的原理 | 第99-100页 |
·该酶膜反应器去除CO_2的性能测试 | 第10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00-112页 |
·吹扫气流速(V_S)对酶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第100-102页 |
·缓冲液浓度和缓冲液pH值对酶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第102-104页 |
·CA浓度对酶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第104-106页 |
·碳酸酐酶对CO_2转化数的计算 | 第106-107页 |
·CO_2浓度对酶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操作温度对酶膜反应器性能的影响 | 第109-110页 |
·该酶膜反应器的运行稳定性 | 第110页 |
·膜面积的计算 | 第110-112页 |
·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8章 凝胶酶膜反应器促进传递CO_2模型建立 | 第113-125页 |
·前言 | 第113页 |
·理论 | 第113-118页 |
·纳米复合凝胶固定化酶膜反应器促进传递CO_2过程分析 | 第113-114页 |
·模型假设 | 第114页 |
·模型求解 | 第114-118页 |
·A和B区域内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114-117页 |
·凝胶层C区域内的模型建立与求解 | 第117-118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118-124页 |
·反应器中A和B区域内的CO_2浓度分布 | 第119-121页 |
·反应器中凝胶层C内的CO_2浓度分布 | 第121-123页 |
·模型的验证 | 第123-124页 |
·小结 | 第124-125页 |
第9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25-128页 |
·全文主要结论 | 第125-126页 |
·主要创新点 | 第126页 |
·不足与展望 | 第126-12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8-144页 |
附录 | 第144-148页 |
作者简介 | 第148-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