桩海地区下古生界潜山构造、储层及成藏特征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11页 |
第一章 概述 | 第11-18页 |
·潜山油气藏概念及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概述 | 第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4页 |
·桩海潜山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4-16页 |
·技术路线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研究工作的创新点 | 第17-18页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8-27页 |
·地层发育特征 | 第18-23页 |
·区域地层概况 | 第18-19页 |
·桩海地区前第三系地层残留特征 | 第19-23页 |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3-25页 |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潜山精细构造解释技术 | 第27-50页 |
·层位标定技术 | 第27-30页 |
·各反射层的特征 | 第30-35页 |
·地震反射层与地层的对应关系 | 第30页 |
·反射层在桩海三维地震剖面上的反映 | 第30-35页 |
·断层解释技术 | 第35-44页 |
·断层解释模型 | 第35-36页 |
·潜山断层解释思路 | 第36-37页 |
·地层结构分析法 | 第37-44页 |
·相干体技术 | 第44-47页 |
·技术原理 | 第45-46页 |
·示例 | 第46-47页 |
·层位解释及构造成图技术 | 第47-50页 |
·解释流程 | 第47页 |
·变速成图技术 | 第47-50页 |
第四章 桩海下古生界潜山断裂及构造特征 | 第50-77页 |
·桩海地区断裂特征 | 第50-65页 |
·桩海地区主干断裂特征 | 第50-57页 |
·桩海潜山边界断裂 | 第57-60页 |
·潜山内幕的逆断层 | 第60-64页 |
·桩海潜山分块断裂 | 第64-65页 |
·桩海地区断裂体系特征 | 第65-70页 |
·桩海地区断裂体系构造特征 | 第65-67页 |
·桩海地区断裂体系演化模式 | 第67-69页 |
·桩海地区断裂体系形成的动力学机制 | 第69-70页 |
·桩海潜山构造单元及构造样式 | 第70-77页 |
·桩海潜山构造单元划分 | 第70-71页 |
·潜山各单元特征 | 第71-74页 |
·桩海潜山构造型式 | 第74-77页 |
第五章 桩海下古生界潜山储集层研究 | 第77-111页 |
·储集空间类型 | 第77-81页 |
·储集层岩心特征 | 第77-80页 |
·储集层测井特征 | 第80-81页 |
·储层研究技术方法 | 第81-97页 |
·储层模式建立技术 | 第81-83页 |
·微裂隙构造分析技术 | 第83-87页 |
·裂隙储集体有限元预测技术 | 第87-92页 |
·3D-MOVE构造正反演裂缝预测基本原理 | 第92-97页 |
·潜山储集体的分布规律 | 第97-98页 |
·储层形成机理及发育模式 | 第98-111页 |
·岩溶成因机理的地球化学研究方法 | 第98-106页 |
·储层发育模式 | 第106-111页 |
第六章 桩海下古生界潜山油气成藏模式及评价 | 第111-124页 |
·潜山油气藏成藏模式 | 第111-119页 |
·桩海潜山—低位内幕褶皱滑脱潜山油气成藏模式 | 第111-114页 |
·桩海潜山与其他代表性潜山油气成藏模式的比较 | 第114-119页 |
·潜山油气藏评价 | 第119-124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4-126页 |
致谢 | 第126-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获奖及主要成果 | 第134-1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