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青年建筑师实验探索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 | 第9页 |
·新千年以后的新变化 | 第9-10页 |
·中青年建筑师的成长 | 第10页 |
·选题与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文中涉及概念 | 第12-13页 |
·中国实验建筑 | 第12页 |
·创新学理论 | 第12-13页 |
·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论文框架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海归建筑师的实验探索 | 第15-40页 |
·什么是海归建筑师 | 第15-16页 |
·海归建筑师的特征 | 第16-21页 |
·吸收前卫设计理念 | 第16-17页 |
·接受西方现代建筑思想 | 第16页 |
·多样化的设计辅助工具 | 第16-17页 |
·国际化的设计人员构成 | 第17页 |
·重视本土建筑文化 | 第17-19页 |
·传统元素的引入 | 第17-19页 |
·不会盲目的西化 | 第19页 |
·建筑设计商业运作 | 第19-20页 |
·注重品牌效应 | 第19-20页 |
·借助媒体传播 | 第20页 |
·改善的事务所 | 第20页 |
·领军走向国际建筑界 | 第20-21页 |
·海归建筑师的实验探索 | 第21-39页 |
·建筑理论实验探索 | 第21-29页 |
·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 | 第21-23页 |
·触动心灵的文化意境 | 第23-24页 |
·建筑与城市功能融合 | 第24-28页 |
·建筑与艺术的一体化 | 第28-29页 |
·空间形态实验探索 | 第29-35页 |
·后现代主义空间体验 | 第29-30页 |
·探寻叙事性空间品味 | 第30-31页 |
·创造几何性空间形态 | 第31-32页 |
·借鉴其他学科的理念 | 第32页 |
·模拟生物有机体形态 | 第32-33页 |
·超越时代的建筑形式 | 第33-35页 |
·建筑技术实验探索 | 第35-39页 |
·适宜技术的现代诠释 | 第35-37页 |
·绿色节能与信息技术 | 第37-38页 |
·新型材料的巧妙使用 | 第38-39页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第三章 本土建筑师的实验探索 | 第40-56页 |
·什么是本土建筑师 | 第40-41页 |
·本土建筑师的特征 | 第41-43页 |
·现代主义主导设计理念 | 第41页 |
·大量本土实践经验丰富 | 第41-42页 |
·纯粹的中国当代建筑观 | 第42页 |
·国际竞争与合作中成长 | 第42-43页 |
·本土建筑师的实验探索 | 第43-55页 |
·设计体制实验探索 | 第43-44页 |
·大设计院的工作室制度 | 第43-44页 |
·教产结合的高校设计院 | 第44页 |
·私营设计公司的发展 | 第44页 |
·建筑理论实验探索 | 第44-47页 |
·重构建筑理论体系 | 第44-45页 |
·不再求同反寻存异 | 第45-46页 |
·精神层面的建筑意 | 第46-47页 |
·空间形态实验探索 | 第47-52页 |
·重返自然乡土主义 | 第47-49页 |
·探索民族传统风格 | 第49-50页 |
·发掘建筑的地域性 | 第50-51页 |
·将传统元素符号化 | 第51-52页 |
·建筑技术实验探索 | 第52-55页 |
·生态和可持续建筑 | 第52-53页 |
·低技术的建筑策略 | 第53-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建筑展与建筑创新 | 第56-66页 |
·建筑展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 第56-61页 |
·国际大型展览的影响 | 第56-57页 |
·国内建筑展起步阶段 | 第57页 |
·2000 年后高速发展 | 第57-60页 |
·参加海外展览 | 第58-59页 |
·举办国内展览 | 第59-60页 |
·建筑展的得与失 | 第60-61页 |
·带来机遇 | 第60页 |
·存在缺陷 | 第60-61页 |
·中青年建筑师推进的建筑创新 | 第61-64页 |
·海归建筑师的推动作用 | 第61-62页 |
·本土建筑师积极地参与 | 第62页 |
·多方向寻求中国当代之路 | 第62-63页 |
·对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回应 | 第63-64页 |
·从建筑展看我国实验建筑创新 | 第64-65页 |
·展示新理念 | 第64页 |
·缺乏创新性 | 第64-65页 |
·实验性减弱 | 第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第五章 中青年建筑师实验探索成就 | 第66-73页 |
·实际工程中进行实验探索 | 第66-67页 |
·对民间建筑传统转译再现 | 第67-68页 |
·向西方大师取经 | 第67页 |
·寻地方特色之路 | 第67页 |
·树中国文化品牌 | 第67-68页 |
·实验性建筑类型范围增加 | 第68-69页 |
·多种理论方向的实验探索 | 第69-70页 |
·建筑实验探索行为的总结 | 第70-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6-77页 |
附录一 | 第77-96页 |
附录二 | 第96-101页 |
致谢 | 第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