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1页 |
Abstract | 第11-13页 |
1 前言 | 第13-28页 |
·猪链球菌病及2 型猪链球菌简介 | 第14-15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 | 第15-21页 |
·天然四环素类 | 第16-17页 |
·半合成四环素类 | 第17-18页 |
·新一代的四环素类抗生素 | 第18-19页 |
·兽医临床常用的四环素类 | 第19-20页 |
·抗菌生长促进剂 | 第20-21页 |
·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现状 | 第21-22页 |
·国外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现状 | 第21-22页 |
·国内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类药物耐药现状 | 第22页 |
·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22-24页 |
·外排泵蛋白(Efflux protein) | 第23页 |
·核糖体保护蛋白(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s,RPPs) | 第23页 |
·灭活或钝化四环素的酶(Enzymatic inactivation of tetracycline) | 第23-24页 |
·16S rRNA 基因位点突变 | 第24页 |
·其他耐药机制 | 第24页 |
·猪链球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 | 第24-27页 |
·外排泵蛋白(Efflux protein) | 第24-25页 |
·核糖体保护蛋白(Ribosomal protection proteins,RPPs) | 第25-26页 |
·耐药基因的表达和调节 | 第26页 |
·tet 基因的分布及转移 | 第26-27页 |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7-28页 |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 第28-37页 |
·材料 | 第28-30页 |
·菌株 | 第28-29页 |
·试剂 | 第29-30页 |
·仪器设备 | 第30页 |
·实验动物 | 第30页 |
·方法 | 第30-37页 |
·猪链球菌的分离 | 第30页 |
·猪链球菌的鉴定 | 第30-31页 |
·猪链球菌对昆明鼠的致病性 | 第31页 |
·抗菌药物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31-33页 |
·tetM 及tetO 基因的扩增 | 第33-37页 |
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37-54页 |
·猪链球菌分离情况 | 第37页 |
·猪链球菌的鉴定 | 第37-39页 |
·生化实验结果 | 第37-38页 |
·兰氏分群 | 第38-39页 |
·猪链球菌对昆明鼠的致病性实验结果 | 第39-40页 |
·致病性实验结果 | 第39页 |
·猪链球菌在昆明鼠体内分离结果 | 第39-40页 |
·抗菌药物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结果 | 第40-43页 |
·临床常用抗菌药物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 | 第40-42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猪链球菌的体外抑菌活性 | 第42-43页 |
·TETO 及TETM 基因的扩增 | 第43-54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 | 第43-44页 |
·猪链球菌tetM 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序列比较 | 第44-48页 |
·tetM 基因核苷酸、氨基酸突变点与耐药性的关系 | 第48-52页 |
·不同菌株间tetM 分子演化的研究 | 第52-54页 |
4 讨论 | 第54-60页 |
·猪链球菌分类学及培养特征 | 第54页 |
·猪链球菌的生化反应和兰氏分群 | 第54-55页 |
·猪链球菌对昆明鼠的致病性实验 | 第55-56页 |
·致病性实验 | 第55页 |
·猪链球菌在昆明鼠体内分离 | 第55-56页 |
·抗菌药物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研究 | 第56-57页 |
·9 种抗菌药物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分析 | 第56页 |
·四环素类抗生素对猪链球菌的抗菌活性分析 | 第56-57页 |
·猪链球菌对四环素耐药机制 | 第57-58页 |
·猪链球菌对四环素耐药基因的确定 | 第57页 |
·tetM 基因氨基酸突变与耐药性的关系 | 第57页 |
·tetM 基因的传播及表达调控 | 第57-58页 |
·控制细菌耐药性的措施与对策 | 第58-60页 |
·加强饲养管理及安全防护意识 | 第58-59页 |
·合理使用四环素类及研制开发新药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