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油机电动增压匹配与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2页 |
1.1 前言 | 第12-13页 |
1.2 涡轮增压的改进措施 | 第13-17页 |
1.3 柴油机电动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7-19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9页 |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19-22页 |
1.4.1 本文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第2章 柴油机电动增压系统匹配 | 第22-38页 |
2.1 涡轮增压器匹配标准 | 第22-23页 |
2.2 涡轮增压柴油机匹配计算模型 | 第23-29页 |
2.2.1 发动机进气模型 | 第24-25页 |
2.2.2 涡轮增压器模型 | 第25-27页 |
2.2.3 中冷器模型 | 第27-28页 |
2.2.4 排气模型 | 第28-29页 |
2.2.5 空滤器和消音器模型 | 第29页 |
2.3 带废气阀的涡轮增压器模型 | 第29-32页 |
2.4 柴油机电动增压匹配 | 第32-33页 |
2.5 联合运行线 | 第33-36页 |
2.5.1 联合运行线的限制 | 第33-34页 |
2.5.2 联合运行线的调节 | 第34-3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36-38页 |
第3章 电动增压系统的设计 | 第38-50页 |
3.1 电动增压系统布置方案 | 第38-40页 |
3.2 电机的对比与选择 | 第40-44页 |
3.2.1 无刷直流电机 | 第40-43页 |
3.2.2 永磁同步电机 | 第43-44页 |
3.2.3 电机的选择 | 第44页 |
3.3 电机参数确定与集成 | 第44-46页 |
3.3.1 电机参数确定 | 第44-45页 |
3.3.2 电机集成 | 第45-46页 |
3.4 变频器 | 第46-47页 |
3.5 控制系统的设计 | 第47-48页 |
3.5.1 控制策略 | 第47-48页 |
3.5.2 传感器 | 第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4章 基于GT-Power的建模与分析 | 第50-64页 |
4.1 GT-Power软件介绍 | 第50-51页 |
4.2 原型机主要性能参数 | 第51页 |
4.3 原型涡轮增压系统建模 | 第51-59页 |
4.3.1 进气模型 | 第51-52页 |
4.3.2 涡轮增压器模型 | 第52-54页 |
4.3.3 中冷器模型 | 第54页 |
4.3.4 气缸模型 | 第54-57页 |
4.3.5 曲轴箱建模 | 第57-58页 |
4.3.6 排气模型 | 第58-59页 |
4.4 电动增压系统建模 | 第59-61页 |
4.5 模型验证 | 第61-6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5章 电动增压系统与涡轮增压系统的仿真对比分析 | 第64-76页 |
5.1 变转速下最大负载分析 | 第64-67页 |
5.2 恒转速变负载下经济性分析 | 第67-71页 |
5.3 恒压比变转速下经济性分析 | 第71-74页 |
5.4 瞬态分析 | 第74-75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6-78页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6-77页 |
6.2 展望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4页 |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