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内燃机论文--柴油机论文--理论论文

柴油机电动增压匹配与控制技术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2-22页
    1.1 前言第12-13页
    1.2 涡轮增压的改进措施第13-17页
    1.3 柴油机电动增压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7-19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页
    1.4 本文研究意义及主要内容第19-22页
        1.4.1 本文研究意义第19-20页
        1.4.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第20-22页
第2章 柴油机电动增压系统匹配第22-38页
    2.1 涡轮增压器匹配标准第22-23页
    2.2 涡轮增压柴油机匹配计算模型第23-29页
        2.2.1 发动机进气模型第24-25页
        2.2.2 涡轮增压器模型第25-27页
        2.2.3 中冷器模型第27-28页
        2.2.4 排气模型第28-29页
        2.2.5 空滤器和消音器模型第29页
    2.3 带废气阀的涡轮增压器模型第29-32页
    2.4 柴油机电动增压匹配第32-33页
    2.5 联合运行线第33-36页
        2.5.1 联合运行线的限制第33-34页
        2.5.2 联合运行线的调节第34-36页
    2.6 本章小结第36-38页
第3章 电动增压系统的设计第38-50页
    3.1 电动增压系统布置方案第38-40页
    3.2 电机的对比与选择第40-44页
        3.2.1 无刷直流电机第40-43页
        3.2.2 永磁同步电机第43-44页
        3.2.3 电机的选择第44页
    3.3 电机参数确定与集成第44-46页
        3.3.1 电机参数确定第44-45页
        3.3.2 电机集成第45-46页
    3.4 变频器第46-47页
    3.5 控制系统的设计第47-48页
        3.5.1 控制策略第47-48页
        3.5.2 传感器第48页
    3.6 本章小结第48-50页
第4章 基于GT-Power的建模与分析第50-64页
    4.1 GT-Power软件介绍第50-51页
    4.2 原型机主要性能参数第51页
    4.3 原型涡轮增压系统建模第51-59页
        4.3.1 进气模型第51-52页
        4.3.2 涡轮增压器模型第52-54页
        4.3.3 中冷器模型第54页
        4.3.4 气缸模型第54-57页
        4.3.5 曲轴箱建模第57-58页
        4.3.6 排气模型第58-59页
    4.4 电动增压系统建模第59-61页
    4.5 模型验证第61-62页
    4.6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5章 电动增压系统与涡轮增压系统的仿真对比分析第64-76页
    5.1 变转速下最大负载分析第64-67页
    5.2 恒转速变负载下经济性分析第67-71页
    5.3 恒压比变转速下经济性分析第71-74页
    5.4 瞬态分析第74-75页
    5.5 本章小结第75-76页
第6章 总结与展望第76-78页
    6.1 全文工作总结第76-77页
    6.2 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攻读硕士期间已发表的论文第84-86页
致谢第86页

论文共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介孔氧化铝的合成及其在柴油加氢脱硫中的应用
下一篇:禁止骚扰令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