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地下水中BTEX 的污染来源 | 第9-10页 |
·国内外BTEX 污染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页 |
·论文研究意义 | 第12页 |
·技术路线 | 第12-14页 |
第2章 BTEX 污染含水层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过程 | 第14-23页 |
·BTEX 污染含水层中的微生物作用 | 第14-15页 |
·BTEX 污染含水层中的电子受体利用过程 | 第15-16页 |
·氧化还原环境变化过程中微生物对BTEX 的降解作用 | 第16-20页 |
·硝酸盐还原与BTEX 生物降解 | 第17页 |
·锰还原与BTEX 生物降解 | 第17-18页 |
·铁还原与BTEX 生物降解 | 第18-19页 |
·硫酸盐还原与BTEX 生物降解 | 第19页 |
·产甲烷作用与BTEX 生物降解 | 第19-20页 |
·BTEX 污染含水层中的自然衰减作用 | 第20-23页 |
第3章 BTEX 污染含水层中氧化还原分带的模拟研究 | 第23-41页 |
·实验设计 | 第23-25页 |
·实验内容 | 第23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23-25页 |
·BTEX 污染含水层液相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 | 第25-30页 |
·模拟柱出水中Eh 随时间的变化 | 第25页 |
·模拟柱出水中NO_3~-和NO_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25-26页 |
·模拟柱出水中Fe~(3+)和Fe~(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26-27页 |
·模拟柱出水中SO_4~(2-)和S~(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 | 第27页 |
·模拟柱液相中氧化还原电子对的空间分布特征 | 第27-29页 |
·模拟柱液相中氧化还原带的空间分布 | 第29-30页 |
·BTEX 污染含水层介质中氧化还原环境的变化 | 第30-37页 |
·介质中无机氮含量的空间变化 | 第30-31页 |
·介质中不同形态Fe、Mn 含量的空间分布 | 第31-34页 |
·介质中SO_4~(2-)含量的空间变化 | 第34-35页 |
·介质中可溶性碳酸盐含量的空间变化 | 第35页 |
·模拟柱含水层介质中氧化还原带的空间分布 | 第35-37页 |
·BTEX 污染含水层介质中其它物质含量的空间变化 | 第37-39页 |
·介质中pH 和生物活性的空间变化 | 第37页 |
·介质中速效磷含量的空间变化 | 第37-38页 |
·介质中TOC 含量的空间变化 | 第38页 |
·介质中不同形态Zn、Cu 含量的空间分布 | 第38-39页 |
·小结 | 第39-41页 |
第4章 BTEX 污染含水层介质中微生物的分布与形态观察 | 第41-49页 |
·实验设计 | 第41-43页 |
·实验内容 | 第41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1-43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43-48页 |
·反硝化细菌的分布与形态观察 | 第43-44页 |
·铁还原菌的分布与形态观察 | 第44-45页 |
·硫酸盐还原菌的分布与形态观察 | 第45页 |
·产甲烷菌的分布与形态观察 | 第45-46页 |
·各氧化还原带功能微生物的活性分析 | 第46-48页 |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BTEX 强化自然衰减研究 | 第49-61页 |
·实验设计 | 第49-50页 |
·实验内容 | 第49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9-50页 |
·实验结果分析 | 第50-60页 |
·不同电子受体作用下BTEX 降解率的变化分析 | 第50-53页 |
·不同电子受体添加量下BTEX 降解能力分析 | 第53-54页 |
·电子受体及其还原产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分析 | 第54-59页 |
·电子受体利用过程中电子计量关系分析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第61-63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建议 | 第62-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摘要 | 第71-74页 |
Abstract | 第74-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