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9页 |
·地下水污染现状 | 第7-8页 |
·氯苯的污染 | 第8页 |
·地下水有机污染修复技术 | 第8-12页 |
·异位修复技术 | 第8-9页 |
·原位修复技术 | 第9-12页 |
·空气扰动法(AS)修复原理 | 第12-15页 |
·挥发 | 第13-14页 |
·溶解 | 第14页 |
·吸附/解吸和生物降解 | 第14-15页 |
·空气扰动法(AS)的影响因素 | 第15-17页 |
·介质渗透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曝气流量的影响 | 第16页 |
·曝气方式的影响 | 第16-17页 |
·地下水流动的影响 | 第17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 第17页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AS 影响因素研究及运行参数的确定 | 第19-39页 |
·试验装置 | 第19-20页 |
·实验材料 | 第20页 |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 第20页 |
·实验计划 | 第20-23页 |
·吸附实验 | 第20-22页 |
·影响因素实验 | 第22-23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23-38页 |
·曝气流量实验 | 第23-29页 |
·介质渗透性的影响 | 第29-34页 |
·曝气方式的影响 | 第34-37页 |
·共存污染物的影响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AS 对污染晕控制的研究 | 第39-56页 |
·实验装置 | 第39-40页 |
·实验材料 | 第40页 |
·实验仪器和测试方法 | 第40页 |
·实验过程 | 第40-41页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1-55页 |
·曝气流量与空气饱和度的关系 | 第41-42页 |
·曝气流量与影响半径(radius of influence)的关系 | 第42页 |
·AS 对污染物迁移的影响 | 第42-52页 |
·AS 对氯苯去除效果的影响 | 第52-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6-57页 |
·结论 | 第56页 |
·建议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摘要 | 第62-64页 |
ABSTRACT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