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电力监测仪的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研究电力监测仪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11页 |
| ·电力监测仪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电力监测仪发展趋势 | 第12-13页 |
| ·研究的主要工作 | 第13-14页 |
| 第2章 电力参数的实时测量算法 | 第14-29页 |
| ·电量有效值算法 | 第14-16页 |
| ·谐波测量算法 | 第16-19页 |
| ·基于FFT和神经网络的谐波测量算法 | 第16-19页 |
| ·电压总谐波畸变率THDu和电压谐波含有率HRU | 第19页 |
| ·频率的实时测量算法 | 第19-22页 |
| ·功率测量算法 | 第22-23页 |
| ·三相三线制线路有功功率的测量算法 | 第22页 |
| ·三相三线制线路无功功率的测量算法 | 第22-23页 |
| ·电压波动和闪变的测量算法 | 第23-28页 |
| ·电压波动的测量算法 | 第23-25页 |
| ·闪变的测量算法 | 第25-28页 |
| ·三相电压不平衡的测量算法 | 第28-29页 |
| 第3章 基于小波变换的暂态电能质量扰动的检测法 | 第29-40页 |
| ·应用小波分解与重构检测和提取扰动信号 | 第29-36页 |
| ·多分辨率分析 | 第29-32页 |
| ·小波基函数的选择 | 第32-33页 |
| ·分解层数的确定 | 第33页 |
| ·扰动点信号的检测 | 第33-34页 |
| ·扰动信号的提取 | 第34-36页 |
| ·暂态电能质量扰动的MATLAB仿真 | 第36-40页 |
| ·间断点检测 | 第36页 |
| ·电压骤降 | 第36-37页 |
| ·电压短时中断 | 第37页 |
| ·电压骤升 | 第37-40页 |
| 第4章 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40-59页 |
| ·系统硬件总体设计 | 第40-41页 |
| ·数据采集模块 | 第41-47页 |
| ·电压和电流信号的采集电路 | 第41-42页 |
| ·抗混叠滤波器设计 | 第42-43页 |
| ·锁相环电路设计 | 第43-44页 |
| ·A/D转换接口 | 第44-47页 |
| ·数据分析处理模块 | 第47-53页 |
| ·DSP芯片的特点 | 第47-48页 |
| ·DSP芯片的选择 | 第48-49页 |
| ·DSP最小系统设计 | 第49-53页 |
| ·MCU控制单元 | 第53-55页 |
| ·MCU选择 | 第53页 |
| ·DSP与MCU的接口电路 | 第53-55页 |
| ·MCU外部存储器扩展 | 第55页 |
| ·人机接口部分 | 第55-57页 |
| ·键盘接口电路 | 第56页 |
| ·液晶显示接口电路 | 第56-57页 |
| ·串行通信接口 | 第57-59页 |
| 第5章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59-68页 |
| ·主程序设计 | 第59页 |
| ·DSP模块软件设计 | 第59-62页 |
| ·数据采集软件设计 | 第61页 |
| ·数据处理软件设计 | 第61-62页 |
| ·MCU和人机接口模块软件设计 | 第62-66页 |
| ·键盘扫描软件设计 | 第62-63页 |
| ·液晶显示软件设计 | 第63-64页 |
| ·串行通信软件设计 | 第64-66页 |
| ·快速小波变换算法在DSP上的实现 | 第66-68页 |
| 第6章 系统的抗干扰设施 | 第68-72页 |
| ·干扰产生的原因 | 第68-69页 |
| ·抗干扰设施 | 第69-72页 |
| ·硬件抗干扰设施 | 第69-70页 |
| ·软件抗干扰设施 | 第70-72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2-74页 |
| ·总结 | 第72页 |
| ·展望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7-78页 |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