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书院建筑文化与空间形态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3页 |
·课题提出的背景 | 第9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10页 |
·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10-11页 |
·课题研究的方法 | 第11页 |
·课题研究的框架 | 第11-13页 |
2 书院建筑历史文化特色 | 第13-35页 |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 | 第13-21页 |
·官学 | 第13-17页 |
·私学 | 第17-19页 |
·科举 | 第19-21页 |
·书院的沿革历程 | 第21-25页 |
·肇始 | 第21-22页 |
·兴盛 | 第22-23页 |
·官学化 | 第23-25页 |
·书院建筑文化探源 | 第25-33页 |
·天文学下的天人感应 | 第25-27页 |
·天人感应下的"礼" | 第27-28页 |
·"礼"下的书院建筑 | 第28-30页 |
1.文崇东南 | 第29页 |
2.居中为尊 | 第29页 |
3.前学后庙 | 第29-30页 |
·建筑文化下的书院功能 | 第30-33页 |
1.祭祀溯源 | 第30-31页 |
2.祭祀对象 | 第31-32页 |
3.祭祀原因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5页 |
3 关中书院建筑空间形态分析 | 第35-53页 |
·关中书院历史沿革 | 第35-38页 |
·选址及其环境特色 | 第38-39页 |
·建筑群体的功能分区 | 第39-42页 |
·讲学区 | 第40-41页 |
·藏书区 | 第41页 |
·祭祀区 | 第41页 |
·斋舍区 | 第41-42页 |
·建筑文化的空间表达 | 第42-49页 |
·"礼"制下的空间序列 | 第42-48页 |
·"乐"制下的群体布局 | 第48-49页 |
·关中书院空间特点较析 | 第49-52页 |
·与官式教育机构之比较 | 第49-50页 |
·与其他书院之比较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4 关中书院单体建筑形态分析 | 第53-63页 |
·讲堂 | 第54-55页 |
·祭殿 | 第55-57页 |
·藏书楼 | 第57页 |
·斋舍 | 第57页 |
·门 | 第57-59页 |
·牌坊门 | 第57-58页 |
·仪门、三门 | 第58-59页 |
·廊 | 第59页 |
·亭 | 第59-60页 |
·厢房 | 第60-61页 |
·小结 | 第61-63页 |
5 关中书院建筑装饰与色彩 | 第63-67页 |
·砖雕艺术 | 第63-64页 |
·彩绘艺术 | 第64-65页 |
·门窗隔扇 | 第65-66页 |
·建筑色彩 | 第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6 关中书院人文意境营造 | 第67-73页 |
·碑刻艺术 | 第68-69页 |
·楹联艺术 | 第69页 |
·匾额艺术 | 第69-70页 |
·花木育植 | 第70-71页 |
·山水营造 | 第71-72页 |
·小结 | 第72-73页 |
7 关中书院建筑的启迪 | 第73-75页 |
·书院建筑与地域建筑创作 | 第73页 |
·书院建筑与教育建筑创作 | 第73-74页 |
·书院建筑的保护与发展 | 第74页 |
·小结 | 第74-75页 |
8 结论 | 第75-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图表目录 | 第80-82页 |
附录 攻读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