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5页 |
一、研究的缘起 | 第10-11页 |
(一) 为什么要研究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 | 第10-11页 |
(二) 为什么以社会性别理论为分析视角 | 第11页 |
二、我国关于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的已有研究 | 第11-14页 |
(一) 内地 | 第11-13页 |
(二) 港台 | 第13-14页 |
三、研究意义与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一) 理论和现实意义 | 第14-15页 |
(二) 研究方法 | 第15页 |
第二章 社会性别理论概述 | 第15-23页 |
一、社会性别概念界定 | 第16-18页 |
二、社会性别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18-20页 |
(一) 社会性别差异 | 第18-19页 |
(二) 社会性别角色塑造 | 第19-20页 |
(三) 社会性别制度 | 第20页 |
三、社会性别理论的意义 | 第20-21页 |
四、社会性别理论在我国的传播 | 第21-23页 |
第三章 社会性别理论在教育和教科书领域的渗透 | 第23-26页 |
一、社会性别理论在教育领域的渗透 | 第23-24页 |
二、社会性别理论在教科书领域的渗透 | 第24-26页 |
第四章 社会性别视角下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问题分析 | 第26-30页 |
一、我国中小学教科书性别偏见的表现 | 第26-27页 |
(一) 文科教科书 | 第26-27页 |
(二) 数理科教科书 | 第27页 |
二、教科书存在性别偏见的原因分析 | 第27-29页 |
(一) 社会性别文化的影响 | 第27-28页 |
(二) 编者的集体性别无意识 | 第28-29页 |
三、教科书存在性别偏见的影响分析 | 第29-30页 |
(一) 对教育的影响 | 第29页 |
(二) 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 第29-30页 |
第五章 消除我国教科书性别偏见的可行性建议 | 第30-36页 |
一、对教育决策者的建议 | 第30-32页 |
(一) 将社会性别纳入决策主流 | 第30-31页 |
(二) 课程设置上融入女性视角 | 第31-32页 |
二、对教科书编制者的建议 | 第32-34页 |
(一) 改变固有的男性选编视角 | 第32-33页 |
(二) 适当增加女性形象,避免女性角色特征模式化 | 第33-34页 |
三、对教师的建议 | 第34-36页 |
(一) 形成正确的性别观 | 第34-35页 |
(二) 接受多种形式的性别公平教育 | 第35-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注释 | 第37-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题目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