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英文摘要 | 第9-10页 |
| 导言 | 第10-11页 |
| 1. 克鲁格曼的学术生平 | 第11-18页 |
| ·克鲁格曼关于国际贸易理论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克鲁格曼关于经济地理学的研究 | 第13-16页 |
| ·从天才学者到专栏作家 | 第16-18页 |
| 2.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渊源和兴起原因 | 第18-22页 |
|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渊源 | 第18-20页 |
| ·李嘉图模型 | 第18页 |
| ·赫克歇尔—俄林模型 | 第18-19页 |
| ·特定要素模型 | 第19页 |
| ·多维下的广义比较优势理论 | 第19-20页 |
| ·凯恩斯的贸易保护理论 | 第20页 |
|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兴起原因 | 第20-22页 |
| ·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局限 | 第20-21页 |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第21-22页 |
| 3.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主要命题 | 第22-42页 |
| ·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 第22-28页 |
| ·规模经济模型 | 第22-24页 |
| ·布兰德—克鲁格曼模型 | 第24-26页 |
| ·相互倾销模型 | 第26-28页 |
| ·历史的作用 | 第28-31页 |
| ·技术与贸易 | 第31-37页 |
| ·假设技术差距扩大 | 第35-36页 |
| ·假设技术差距缩小 | 第36-37页 |
| ·贸易政策 | 第37-42页 |
|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内容 | 第38-39页 |
| ·战略性贸易政策的修正 | 第39-42页 |
| 4. 克鲁格曼及其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研究意义 | 第42-51页 |
| ·克鲁格曼的研究方法及其借鉴 | 第42-44页 |
|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的理论价值 | 第44-47页 |
|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传统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 第44-45页 |
|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其后理论发展的启示 | 第45-46页 |
|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实证价值 | 第46-47页 |
|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不足 | 第47页 |
| ·国际贸易新理论对中国外贸政策的借鉴意义 | 第47-51页 |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 致谢 | 第54-55页 |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