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0页 |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 第12-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2-14页 |
·选题意义 | 第14-15页 |
·文献综述 | 第15-18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6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6-18页 |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基本思路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20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问题引出 | 第20-26页 |
·概念界定 | 第20-22页 |
·失业保险和失业保险法律制度的界定 | 第20-21页 |
·就业促进的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问题引出:为什么失业保险法应强调和突出就业促进 | 第22-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失业保险法律制度在就业促进上的功能不足 | 第26-33页 |
·失业保险支出规定的缺陷影响再就业促进功能的发挥 | 第26-28页 |
·管理体制上规定的不合理直接影响就业促进功能 | 第28页 |
·筹资机制规定不合理削弱就业促进力度 | 第28-30页 |
·给付方式和给付期限规定存在着反就业效应 | 第30页 |
·缺乏就业激励机制 | 第30-31页 |
·狭窄的覆盖范围不适应就业形式的多样化要求 | 第31-33页 |
第4章 我国失业保险法强调就业促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第33-41页 |
·必要性 | 第33-38页 |
·我国失业保险法在就业促进方面存在功能不足 | 第33页 |
·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和就业压力的不断加剧 | 第33-36页 |
·临时措施的规范乏力 | 第36-37页 |
·政府职能转变的需要 | 第37页 |
·再就业服务中心逐渐关闭后与失业保险并轨的需要 | 第37-38页 |
·可行性 | 第38-41页 |
·经济条件 | 第38页 |
·文化基础 | 第38-39页 |
·经验基础 | 第39-40页 |
·其他条件 | 第40-41页 |
第5章 就业促进取向下失业保险法改善的理论基础和价值目标 | 第41-46页 |
·理论基础 | 第41-42页 |
·就业权保障理论 | 第41-42页 |
·政府社会责任理论 | 第42页 |
·价值目标 | 第42-46页 |
·防御失业 | 第42-43页 |
·支持就业 | 第43-44页 |
·推进再就业 | 第44-46页 |
第6章 就业促进取向下完善我国失业保险法的具体路径 | 第46-55页 |
·完善失业保险法律体系并进一步明确就业促进目标 | 第46-47页 |
·合理调整失业保险法的筹资机制 | 第47-49页 |
·调整筹资费率机制 | 第47-48页 |
·调整目前的筹资方式 | 第48-49页 |
·优化基金支出结构 | 第49-50页 |
·改进基金支出方式和支出期限 | 第50-52页 |
·完善失业保险的监管机制 | 第52-53页 |
·明确就业激励机制 | 第53-54页 |
·扩宽覆盖范围以适应多种就业形式 | 第54-55页 |
结论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致谢 | 第61-62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