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5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研方法 | 第5-12页 |
(一) 文献综述与研究思路 | 第5-9页 |
(二)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 第9-10页 |
(三) 主要论点 | 第10-12页 |
三、案例描述 | 第12-15页 |
(一) 案例一:贵州瓮安事件 | 第12-13页 |
(二) 案例二:宝钢环境污染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 第13-14页 |
(三) 案例三:长兴岛土地征用引起的群体性事件 | 第14-15页 |
四、“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中的群体利益表达与行为选择 | 第15-22页 |
(一) 参与群体的类型特征 | 第15-16页 |
1. 水库移民 | 第16页 |
2. 矿区村民 | 第16页 |
3. 中学学生 | 第16页 |
4. 黑恶分子 | 第16页 |
5. 其他民众 | 第16页 |
(二) 参与群体的利益表达需求 | 第16-17页 |
1. 显性需求—事件激发主体获取直接利益的诉求 | 第16-17页 |
2. 隐性需求—事件参与各方的利益弥补与期望 | 第17页 |
(三) 参与群体的社会心理分析 | 第17-19页 |
1. 从众 | 第17-18页 |
2. 同情 | 第18页 |
3. 搭便车 | 第18页 |
4. 泄愤 | 第18-19页 |
5. 趁火打劫 | 第19页 |
(四) 参与群体利益表达的行为选择 | 第19-22页 |
1. 常规行为选择 | 第20-21页 |
2. 过激行为选择 | 第21-22页 |
3. 产生行为选择模式转换的促发因素 | 第22页 |
五、“无直接利益冲突”现象中的政府作为与社会效果 | 第22-29页 |
(一) 政府态度与事件定性 | 第22-25页 |
1. 政府态度 | 第22-24页 |
2. 事件定性 | 第24-25页 |
(二) 决策选择与处置方式 | 第25-28页 |
1. 决策选择 | 第26页 |
2. 处置方式 | 第26-28页 |
(三) 处置结果与社会影响 | 第28-29页 |
1. 处置结果 | 第28页 |
2. 社会影响 | 第28-29页 |
六、结论 | 第29-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7页 |
致谢 | 第37-3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