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9页 |
·前言 | 第8-9页 |
·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 | 第9-11页 |
·血栓 | 第9页 |
·血栓形成机制 | 第9-10页 |
·动脉血栓形成过程 | 第10页 |
·血栓形成对肌体的影响 | 第10-11页 |
·血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治疗 | 第11-28页 |
·溶栓药的研究进展 | 第11-12页 |
·抗凝药 | 第12-13页 |
·抗血小板类药物 | 第13-22页 |
·氯吡格雷的抗血栓作用 | 第22-27页 |
·研发成功的新型噻吩并吡啶类药物 | 第27-28页 |
·小结 | 第28-29页 |
第二章 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的设计 | 第29-38页 |
·已有文献报道的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 | 第31-32页 |
·课题设计思想 | 第32-33页 |
·目标化合物分子设计 | 第33-37页 |
·A 系列:甲酯部分的同系变换 | 第33页 |
·B 系列:苯环上卤素及其位置的改变 | 第33-34页 |
·C 系列:甲酯部分由酰胺类替换 | 第34页 |
·D 系列:甲酯还原为醇后再酯化 | 第34-35页 |
·E 系列:甲酯变成希夫碱 | 第35页 |
·F 系列:苯环用哌嗪哌啶类替换 | 第35-36页 |
·G 系列:甲酯部分由酰肼类替换 | 第36-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三章 噻吩并吡啶类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 第38-72页 |
·P2Y_(12) 受体的同源模建 | 第39-46页 |
·材料与计算方法 | 第40-41页 |
·计算结果与讨论 | 第41-46页 |
·小结 | 第46页 |
·P2Y_(12) 受体活性位点预测 | 第46-49页 |
·P2Y_(12) 三维结构活性位点的预测 | 第47-48页 |
·P2Y_(12) 三维结构活性位点的分析与确认 | 第48-49页 |
·小结 | 第49页 |
·虚拟筛选 | 第49-72页 |
·A、B 系列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 第51-52页 |
·C 系列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 第52-53页 |
·D 系列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 第53-55页 |
·E 系列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 第55-56页 |
·F 系列化合物的虚拟筛选 | 第56-58页 |
·G 系列化合物(间氯系列)的虚拟筛选 | 第58-60页 |
·G 系列化合物(对氯系列)的虚拟筛选 | 第60-62页 |
·G 系列化合物(邻氟系列)的虚拟筛选 | 第62-65页 |
·G 系列化合物(间氟系列)的虚拟筛选 | 第65页 |
·G 系列化合物(对氟系列)的虚拟筛选 | 第65页 |
·G 系列化合物(二氯系列)的虚拟筛选 | 第65-69页 |
·小结 | 第69-72页 |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72-108页 |
·原料、试剂与仪器 | 第72-75页 |
·原料与试剂 | 第72-74页 |
·仪器 | 第74-75页 |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75-108页 |
·关键中间体SP(4,5,6,7-四氢噻吩并[3,2-C]吡啶盐酸盐)的合成 | 第75-76页 |
·A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76-77页 |
·B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77-80页 |
·C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80-85页 |
·D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85-87页 |
·E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87-89页 |
·F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89-94页 |
·G 系列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 第94-108页 |
第五章 目标化合物活性测试及初步构效关系探讨 | 第108-116页 |
·活性测试 | 第108-114页 |
·抗血小板活性测试 | 第108-112页 |
·抗血栓活性测试 | 第112-114页 |
·初步抗血小板聚集构效关系讨论 | 第114-116页 |
第六章 噻吩并吡啶类衍生物药效团模型研究 | 第116-122页 |
·参与构建药效团模型的小分子的准备 | 第117页 |
·小分子的选择 | 第117页 |
·小分子构象分析 | 第117页 |
·药效团模型的构建 | 第117-120页 |
·参与构建的小分子分别产生药效团 | 第117-118页 |
·共同药效团的产生 | 第118页 |
·药效团模型的评价 | 第118-119页 |
·最终药效团模型几何分析 | 第119-120页 |
·本章小结 | 第120-122页 |
第七章 结论 | 第122-124页 |
参考文献 | 第124-130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130-131页 |
致谢 | 第131-132页 |
附录 化合物图谱 | 第132-2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