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药用作物论文--草本论文--多年生论文

黑曲霉和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的白藜芦醇影响及毛状根诱导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1页
英文缩略符号与中英文对照表第11-12页
1 前言第12-24页
   ·虎杖第12页
   ·白藜芦醇第12-14页
     ·白藜芦醇理化性质第12-13页
     ·白藜芦醇生物合成第13页
     ·白藜芦醇研究现状第13-14页
   ·前体物及真菌诱导子对组织培养中次生代谢的影响第14-18页
     ·前体物第14-15页
     ·诱导子第15-18页
   ·毛状根第18-23页
     ·毛状根概念第18页
     ·发根农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第18-19页
     ·Ri质粒的结构与功能第19-20页
     ·毛状根的特点第20页
     ·影响植物毛状根形成的因素第20-22页
     ·毛状根在药用植物中的应用第22-23页
   ·意义与目的第23-24页
2 材料与方法第24-31页
   ·试验材料第24页
   ·试验设计第24-25页
     ·虎杖愈伤组织无菌体系的建立第24页
     ·反-香豆酸前体物对虎杖愈伤组织影响第24页
     ·黑曲霉诱导子对虎杖愈伤组织影响第24-25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协同对虎杖愈伤组织影响第25页
   ·影响因子对毛状根诱导影响第25-26页
     ·发根农杆菌的活化、培养及工程菌液的制备第25-26页
     ·毛状根的诱导第26页
   ·测定项目与方法第26-29页
     ·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苷含量的测定第26-27页
     ·β-葡萄糖苷酶(BGL)测定第27-28页
     ·POD测定第28-29页
     ·SOD测定第29页
   ·毛状根的转化与检验第29-31页
     ·诱发因子、共培养时间对毛状根诱导计算第29-30页
     ·毛状根的形态学上的检验第30页
     ·分子生物学检验第30-31页
3 结果分析第31-47页
   ·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RES及PD含量和生理生化的影响第31-35页
     ·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H_2O_2含量影响第31页
     ·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的SOD活性影响第31-32页
     ·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的POD影响第32-33页
     ·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的β-葡萄糖苷酶(BGL)活性影响第33-34页
     ·反-香豆酸对虎杖愈伤组织的PD、Res含量影响第34-35页
   ·黑曲霉诱导子对虎杖愈伤组织RES和PD含量及生理生化影响第35-39页
     ·黑曲霉诱导子对虎杖愈伤组织H_2O_2含量影响第35-36页
     ·黑曲霉诱导子对虎杖愈伤组织的SOD影响第36页
     ·黑曲霉对虎杖愈伤组织的POD影响第36-37页
     ·黑曲霉诱导子对虎杖愈伤组织BGL活性影响第37-38页
     ·黑曲霉诱导子对虎杖愈伤组织的PD、Res含量影响第38-39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诱导子协同作用对虎杖愈伤组织RES和PD含量及生理生化影响第39-44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诱导子协同作用对虎杖愈伤组织的H_2O_2含量影响第39-40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诱导子协同作用对虎杖愈伤组织的SOD活性影响第40-41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诱导子协同作用对虎杖愈伤组织POD影响第41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诱导子协同作用对虎杖愈伤组织BGL影响第41-42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诱导子协同作用对虎杖愈伤组织的PD、Res影响第42-44页
   ·乙酰丁香酮和培养时间对毛状根诱导影响第44-45页
     ·乙酰丁香酮和培养时间对毛状根的诱导率影响第44页
     ·乙酰丁香酮和共培养时间对毛状根的诱根密度第44-45页
   ·毛状根检测第45-46页
     ·形态检测第45页
     ·虎杖毛状根分子生物学检测第45-46页
   ·毛状根中的RES、PD含量第46-47页
4 讨论第47-52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对虎杖愈伤组织中H_2O_2的影响第47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对虎杖愈伤组织中POD、SOD的影响第47-48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对虎杖愈伤组织的B-葡萄糖苷酶活性影响第48-49页
   ·反-香豆酸和黑曲霉与虎杖愈伤组织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关系第49-51页
     ·添加前体物反-香豆酸后对Res、PD的影响第49-50页
     ·添加黑曲霉诱导子后对Res、PD的影响第50页
     ·前体物反-香豆酸和黑曲霉诱导子协同作用对Res、PD的影响第50-51页
   ·乙酰丁香酮和共培养时间对毛状根诱导影响第51页
   ·虎杖毛状根中RES、PD含量第51-52页
5 结论第52-53页
参考文献第53-60页
附图第60-63页
致谢第63-64页
作者在读期间参与课题及其发表论文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春季施氮时期和施氮量对川芎生理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下一篇:灌浆结实期高温弱光对水稻籽粒蛋白质代谢关键酶活性及氨基酸组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