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引言 | 第13-21页 |
1.废用条件下肌肉萎缩的研究进展 | 第13-17页 |
·废用性肌肉萎缩的动物实验模型 | 第13-14页 |
·去神经肌肉麻痹性模型 | 第13-14页 |
·运动减退模型 | 第14页 |
·制动模型 | 第14页 |
·肌肉去负荷模型 | 第14页 |
·判定肌萎缩的方法 | 第14-15页 |
·病理学方法 | 第14页 |
·肌肉容积测量法 | 第14页 |
·肌力测定法 | 第14-15页 |
·废用状态下肌肉形态结构的变化 | 第15页 |
·废用状态下骨骼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 第15-16页 |
·废用条件下血液系统及其血液供应的变化 | 第16页 |
·废用状态下骨骼肌蛋白质合成与分解速率的变化 | 第16-17页 |
2.冬眠动物肌肉生理与相关研究的进展 | 第17-21页 |
·冬眠状态下骨骼肌形态的变化 | 第17页 |
·冬眠状态下骨骼肌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 第17-18页 |
·冬眠状态下骨骼肌生理生化的变化 | 第18-19页 |
·冬眠状态下骨骼肌收缩能力的变化 | 第19页 |
·冬眠相关研究的进展 | 第19-21页 |
第一章 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和肌纤维类型的季节性变化 | 第21-32页 |
·前言 | 第2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21-24页 |
·实验动物 | 第21页 |
·实验用品 | 第21-22页 |
·后肢废用模型的建立 | 第22-23页 |
·肌肉标本的制备 | 第23页 |
·MH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 第23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23页 |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 第23-24页 |
·实验结果 | 第24-30页 |
·不同季节黄鼠比目鱼肌肌肉湿重和肌重比的变化 | 第24-25页 |
·不同季节黄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变化 | 第25-26页 |
·不同季节黄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比例的变化 | 第26-30页 |
·讨论 | 第30-32页 |
第二章 不同季节尾部悬吊达乌尔黄鼠对比目鱼肌的影响 | 第32-44页 |
·前言 | 第3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32-35页 |
·实验动物 | 第32页 |
·实验用品 | 第32-33页 |
·后肢废用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肌肉标本的制备 | 第34页 |
·MH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 第34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34页 |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 第34-35页 |
·结果 | 第35-43页 |
·不同季节尾部悬吊14天后对黄鼠体重的影响 | 第35-36页 |
·不同季节尾部悬吊14天后对黄鼠比目鱼肌重体重比的影响 | 第36-37页 |
·不同季节尾部悬吊14天后对黄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影响 | 第37-38页 |
·不同季节尾部悬吊14天后对黄鼠比目鱼肌肌纤维比例的影响 | 第38-43页 |
·讨论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冬眠不同时期达乌尔黄鼠比目鱼肌形态结构与肌纤维类型的变化 | 第44-56页 |
·前言 | 第4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4-47页 |
·实验动物 | 第44页 |
·实验用品 | 第44-45页 |
·实验药品与试剂 | 第45-46页 |
·肌肉标本的制备 | 第46页 |
·MHC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程序 | 第46页 |
·特异性试验 | 第46页 |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 第46-47页 |
·结果 | 第47-54页 |
·冬眠对黄鼠体重、比目鱼肌肌肉湿重与肌重比的影响 | 第47-48页 |
·冬眠对黄鼠肥胖指数与皮脂厚度的影响 | 第48-49页 |
·冬眠对比目鱼肌肌纤维横截面积的影响 | 第49-50页 |
·冬眠对比目鱼肌肌纤维比例的影响 | 第50-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第四章 达乌尔黄鼠冬眠不同时期骨骼肌肌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6-61页 |
·前言 | 第56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6-58页 |
·实验动物 | 第56-57页 |
·实验用品 | 第57页 |
·骨骼肌标本制备以及实验方法 | 第57页 |
·数据采集与统计分析 | 第57-58页 |
·实验结果 | 第58-60页 |
·冬眠不同时期比目鱼肌肌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8-59页 |
·冬眠不同时期趾长伸肌肌红蛋白含量的变化 | 第59-60页 |
·讨论 | 第60-61页 |
结论 | 第61-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8页 |
致谢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