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引言 | 第11-14页 |
第一章 保荐制度概述 | 第14-22页 |
第一节 保荐制度的概念、性质、内容和渊源 | 第14-16页 |
一、保荐制度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保荐制度的性质 | 第15页 |
三、保荐制度的内容 | 第15-16页 |
四、保荐制度的渊源 | 第16页 |
第二节 保荐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一、保荐制度的经济学基础 | 第17-18页 |
二、保荐制度的法学基础 | 第18-19页 |
第三节 保荐制度的功能价值 | 第19-22页 |
一、提高市场运行的安全性 | 第20页 |
二、提高市场交易的公平性 | 第20页 |
三、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 | 第20-22页 |
第二章 我国保荐制度产生的制度背景及其规范体系 | 第22-31页 |
第一节 我国保荐制度产生的制度背景 | 第22-24页 |
一、1991年到1998年的上市审批制及其弊端 | 第22-23页 |
二、1999年开始的上市核准制及其弊端 | 第23-24页 |
三、2003年开始由核准制向注册制的转轨过程中的保荐制度 | 第24页 |
第二节 我国保荐制度规范体系 | 第24-31页 |
一、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的资格 | 第24-26页 |
二、保荐人的权利 | 第26-27页 |
三、保荐人的职责 | 第27-31页 |
第三章 我国保荐制度运行及其有效机制 | 第31-41页 |
第一节 保荐制度的有效性界定 | 第31-32页 |
一、法律制度的有效性 | 第31页 |
二、保荐制度的有效性界定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我国保荐制度的法律关系分析 | 第32-37页 |
一、保荐人和发行人之间的关系 | 第32-34页 |
二、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之间的关系 | 第34-35页 |
三、保荐人和证券服务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35页 |
四、保荐人和证券交易所之间的关系 | 第35-36页 |
五、保荐人和证券监管机构之间的关系 | 第36页 |
六、保荐人和投资者之间的关系 | 第36-37页 |
第三节 保荐制度的有效运行机制 | 第37-41页 |
一、保荐人法律地位 | 第37-38页 |
二、保荐制度的运行有效机制 | 第38-41页 |
第四章 我国保荐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 | 第41-54页 |
第一节 保荐准入制度的缺陷 | 第41-46页 |
一、保荐人独立性规定过于简单 | 第41-44页 |
二、保荐人的范围过窄 | 第44-45页 |
三、保荐代表人准入制度不规范 | 第45-46页 |
第二节 保荐制度运行中的缺陷 | 第46-49页 |
一、保荐人的任期不合理 | 第46-47页 |
二、承销商同时担任保荐人容易出现利益"合谋" | 第47页 |
三、保荐机构组成人员之间权责不均衡 | 第47-48页 |
四、保荐人对发行上市没有最终的决定权 | 第48-49页 |
第三节 保荐人责任界限模糊 | 第49-54页 |
一、保荐人和中介机构之间责任不清 | 第49-50页 |
二、保荐人和发行人之间的责任不清 | 第50-52页 |
三、保荐人和保荐代表人之间的责任不清 | 第52-54页 |
第五章 我国保荐制度完善的法律对策 | 第54-60页 |
第一节 完善保荐准入制度的法律对策 | 第54-57页 |
一、增强保荐人的独立性,建立利益冲突隔离 | 第54-56页 |
二、适当扩大保荐人的范围 | 第56页 |
三、合理完善保荐代表人资格认证体系 | 第56-57页 |
第二节 完善保荐运行制度的法律对策 | 第57-58页 |
一、建立有条件的弹性保荐制,鼓励企业延长保荐期 | 第57页 |
二、实性证券发行注册制,实现保荐人权责一致 | 第57-58页 |
第三节 明确保荐人责任范围 | 第58-60页 |
一、厘清保荐人与保荐代表人的责任边界 | 第58-59页 |
二、厘清保荐人与其它中介机构的责任边界 | 第59页 |
三、厘清保荐人与发行人之间的责任边界 | 第59-60页 |
结论 | 第60-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