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0页 |
| ·引言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7页 |
| ·中国竹艺术符号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洛特曼文化符号圈理论研究现状 | 第12-15页 |
| ·文化产品研究 | 第15-16页 |
| ·竹艺术符号在文化产品设计中的探讨研究 | 第16-17页 |
| ·本课题主要研究目的、内容及意义 | 第17-18页 |
| ·研究目的 | 第17页 |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页 |
| ·研究意义 | 第17-18页 |
| ·论文整体结构 | 第18-20页 |
| 第二章 竹器具符号艺术特征研究 | 第20-32页 |
| ·引言 | 第20页 |
| ·从竹器具到竹器具符号 | 第20-22页 |
| ·第一阶段 | 第20页 |
| ·第二阶段 | 第20-21页 |
| ·第三阶段 | 第21-22页 |
| ·竹器具符号的符号分析 | 第22-26页 |
| ·竹器具符号能指的美学价值 | 第22-23页 |
| ·竹器具符号所指的多层义项 | 第23-24页 |
| ·竹器具符号能指与所指关系的类型 | 第24-26页 |
| ·竹器具符号的运动模式 | 第26-28页 |
| ·符号空间的共享模式 | 第26-27页 |
| ·中介产生模式 | 第27-28页 |
| ·竹器具具有的审美特征 | 第28-30页 |
| ·情感美 | 第29页 |
| ·实用美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2页 |
| 第三章 竹绘画符号艺术特征研究 | 第32-46页 |
| ·引言 | 第32页 |
| ·竹绘画符号的演变与特征 | 第32-36页 |
| ·竹绘画符号的演变特征 | 第32-34页 |
| ·竹绘画符号的表现形式 | 第34-36页 |
| ·竹绘画符号意义系统 | 第36-40页 |
| ·表现"社会心理意义"的竹绘画符号 | 第38-39页 |
| ·表现"个人心理意义"的竹绘画符号 | 第39-40页 |
| ·竹绘画符号运动模式 | 第40-42页 |
| ·吞噬运动 | 第40-41页 |
| ·交融运动 | 第41-42页 |
| ·调整改编运动 | 第42页 |
| ·竹绘画符号的审美内涵 | 第42-44页 |
| ·简约美 | 第43-44页 |
| ·逸远美 | 第44页 |
|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 第四章 竹建筑符号艺术特征研究 | 第46-58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从建筑中的竹到竹建筑符号 | 第46-47页 |
| ·云南干栏式竹楼的形态特征分析 | 第47-50页 |
| ·傣家竹楼 | 第47-49页 |
| ·景颇族"矮脚竹楼" | 第49页 |
| ·傈僳族"千脚落地" | 第49页 |
| ·德昂族干栏竹楼 | 第49-50页 |
| ·云南竹建筑符号的运动模式 | 第50-52页 |
| ·交融运动模式 | 第51页 |
| ·吞噬运动模式 | 第51-52页 |
| ·竹建筑符号的审美特征 | 第52-55页 |
| ·实用美 | 第53页 |
| ·神灵美 | 第53-54页 |
| ·适形美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8页 |
| 第五章 竹艺术符号圈的营造及其特征 | 第58-74页 |
| ·引言 | 第58页 |
| ·竹艺术符号圈的构成 | 第58-59页 |
| ·竹艺术符号圈的要素分析 | 第59-67页 |
| ·竹艺术符号圈中符号特征分析 | 第59-63页 |
| ·竹艺术符号圈中符号文本分析 | 第63-65页 |
| ·竹艺术符号圈中的文化特征分析 | 第65-67页 |
| ·竹艺术符号圈的运动特性分析 | 第67-72页 |
| ·竹艺术符号圈的运动条件分析 | 第67-69页 |
| ·竹艺术符号圈的运动特征分析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 第六章 竹艺术符号圈理论在文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 第74-92页 |
| ·引言 | 第74页 |
| ·竹文化符号圈理论在文化产业商品设计中应用的基础 | 第74-77页 |
| ·文化产品设计系统及其特征 | 第74-75页 |
| ·文化产品设计系统的运动特征及文化价值体系 | 第75-77页 |
| ·竹文化产品设计 | 第77-91页 |
| ·竹文化认知 | 第77-81页 |
| ·文化属性定位阶段 | 第81-83页 |
| ·文化模式定位 | 第83-84页 |
| ·产品特征表现 | 第84-91页 |
| ·本章小节 | 第91-9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92-94页 |
| ·全文研究成果与总结 | 第92-93页 |
| ·研究展望 | 第93-94页 |
| 致谢 | 第94-95页 |
| 参考文献 | 第95-98页 |
|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学术论文发表与参编教材情况) | 第98-99页 |
| 附录B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