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3页 |
| SUMMARY | 第3-8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8-24页 |
| ·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研究 | 第8-14页 |
| ·小麦条锈病的危害 | 第8页 |
| ·小麦条锈菌的国内外研究简况 | 第8-11页 |
| ·国外条锈菌的研究简况 | 第8-10页 |
| ·中国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研究简况 | 第10-11页 |
| ·我国小麦条锈菌各时期流行生理小种 | 第11-13页 |
| ·小麦条锈菌新小种的监测和预测 | 第13-14页 |
|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4-22页 |
| ·DNA 分子标记技术概念及原理 | 第14-18页 |
|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的原理及步骤 | 第15-16页 |
| ·RAPD(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随机扩增多态性DNA)标记的原理及步骤 | 第16页 |
|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的原理及步骤 | 第16-17页 |
| ·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s,简单序列重复)标记的原理及步骤 | 第17页 |
| ·SCAR(Specific Characteristic Amplification Region,特异性扩增长度多态性)标记的原理及步骤 | 第17-18页 |
| ·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条锈菌中的应用 | 第18-21页 |
| ·AFLP 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8-19页 |
| ·RAPD 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19-20页 |
| ·SSR 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页 |
| ·SCAR 标记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0-21页 |
| ·其它DNA 分子标记技术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页 |
| ·可溶性蛋白与同工酶标记在小麦条锈菌研究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 ·可溶性蛋白分析 | 第21-22页 |
| ·同工酶的分析 | 第22页 |
| ·选题依据与意义 | 第22-24页 |
| 第二章 甘肃省小麦条锈菌流行小种的RAPD 分析及CYR33SCAR 标记的建立 | 第24-40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24-30页 |
| ·供试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 | 第24页 |
| ·小麦条锈菌的扩繁 | 第24-25页 |
|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25页 |
| ·小麦条锈菌RAPD 体系的优化 | 第25-27页 |
| ·特异片段的回收、测序 | 第27-30页 |
| ·小种特异性条带的回收、纯化 | 第27页 |
| ·大肠杆菌DH5α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27-28页 |
| ·连接反应 | 第28页 |
| ·Ecoli 感受态细胞的转化 | 第28-29页 |
| ·蓝白斑筛选阳性克隆 | 第29页 |
| ·质粒提取 | 第29页 |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29-30页 |
| ·DNA 测序和引物设计 | 第30页 |
| ·SCAR 标记的建立和验证 | 第30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0-37页 |
| ·小麦条锈菌RAPD 分析随机引物的筛选 | 第30-31页 |
| ·甘肃省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特异片段的筛选 | 第31-34页 |
| ·条中33 号SCAR 标记的建立 | 第34-36页 |
| ·条中33 号特异片段的回收、克隆 | 第34-35页 |
| ·条中33 号SCAR 标记的转化及验证 | 第35-36页 |
| ·其它类型小种特异性条带的测序结果 | 第36-37页 |
| ·讨论 | 第37-38页 |
| ·小麦条锈菌基因组DNA 的提取 | 第37-38页 |
| ·小麦条锈菌RAPD 优化体系的建立 | 第38页 |
| ·结论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5页 |
| 致谢 | 第45-46页 |
| 作者简介 | 第46-47页 |
| 导师简介 | 第47-48页 |